(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血火交织的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
1941年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中,八路军收复阜平后追击敌人。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太行深处的狼牙山,一座红顶白塔在山顶巍然耸立。塔身正面“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金色大字,在青山衬托下更显醒目。
狼牙山五勇士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1941年9月24日,日伪军包围了狼牙山地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负责掩护抗日军民转移,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主动承担断后任务。9月25日,为掩护主力部队和数万名群众转移,他们把敌人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陀顶峰。经过激烈战斗,五人打光子弹后毅然跳崖。
这场战斗,发生于1941年晋察冀边区秋季反“扫荡”期间。
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日军6万多人和伪军1万多人,分为进攻兵团和封锁兵团,采取“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针对敌情,北岳、平西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战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针对日伪军分进合击,妄图将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合围于长城两侧的企图,晋察冀军区主力转移,机关疏散,使敌人扑空。
第二阶段,日伪军对北岳区进行全面的“分区扫荡”,结果遭到我外线部队与内线部队的夹击,伤亡惨重。
第三阶段,日伪军以重兵向边区的中心分进合击,企图聚歼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为粉碎敌人“清剿”,晋察冀军区转至外线的部队迅速集结,打击敌分散“清剿”和运输部队,并以游击战争保卫群众秋收。同时,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和冀中部队分别向同蒲、平汉、石德铁路进攻,给予敌人很大打击。
9月26日,晋察冀军区部队收复阜平县城。至10月15日,日伪军被迫大部撤退。
战役中,晋察冀军区内线部队和党政军领导机关,在司令员聂荣臻率领下,与日军艰苦周旋,在阜平以西的常家渠一带山区隐蔽5天。为了不暴露目标,聂荣臻命令各部队各单位一律不准烧火做饭,所有电台停止对外联络。
历经2个月英勇斗争,北岳区和平西区部队作战800多次,共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但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军区部队伤亡2000余人,人民群众伤亡4000余人,房屋被烧毁15万余间。
日军在根据地内修据点113处、公路530余公里,沿晋、冀边界和冀中与冀西交界地带挖封锁沟158公里,还在晋东北地区制造了长50多公里、宽15公里,包括182个村庄的大块“无人区”。至此,北岳、平西根据地被分割、封锁,巩固区缩小,进入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本报记者常方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