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8月21日,海淀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南部分中心)揭牌。该中心位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内,将向困境儿童群体公益开放,助力儿童福利与关爱保护从“单一救助”向“成长赋能”转型。
今年,海淀区实施民政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构建“政策引领+阵地支撑+资源联动+精准服务”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海淀区民政局联合街镇儿童督导员、社区(村)儿童主任,采用“大数据+铁脚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全区18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无着儿童、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及重点帮扶流动儿童进行走访摸排,精准筛选服务对象、分析服务需求。
“通过走访摸排,我们发现,相较于基本物质保障,许多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需求已转向了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综合发展等层面,需要我们提供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海淀区依托儿童福利院场地空间优势,着力推动机构创新转型,加挂“海淀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牌子,深化与教委合作,嵌入建设“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北部校区)”,在做好院内孤残儿童兜底养育照料的基础上,“开门办院”,面向社会上有需要的儿童提供残疾康复、社会融入、精神素养培育、心理健康关爱、家庭教育指导等关爱服务。
此次海淀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南部分中心)揭牌,将链接宋庆龄青少中心这一国家级平台的创新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向困境儿童群体公益开放,配套打造“红色德育励志教育”“科技赋能心智成长”等特色课程品牌,重点弥合困境儿童在科技素养、文化体验等发展领域的资源缺口,让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滋养每一位孩子成长的丰厚土壤。
“我们将加快建立并完善分级、分层、分类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确保关爱保护更加可感、可及,促进儿童精神素养的全面提升。”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海淀区还将广泛联动更多慈善资源,持续推动关爱服务从儿童个体延伸到整个家庭,不断拓展受益范围,使更多群体共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着力探索形成创新性、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兼备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海淀样板”。
海淀区民政局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