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优质种虾
打造川东北“虾芯片”
8月20日清晨,广安区龙台镇德山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基地技术人员和村民们在田间忙碌着,他们正在执行一项关键任务——挑选和保留活力强、体型健硕的优质种虾,这些当地培育的优质种虾将成为来年丰收的希望。这标志着这个川东北地区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正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试图掌握自己的“虾芯片”。
据龙台镇政协委员联络组负责人、宣传统战委员邹帆介绍,龙台镇德山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自2022年10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已发展成为占地1400亩、拥有200余个稻虾田的大型综合种养基地。基地采用“全年一季稻三季虾”种养模式,预计年产小龙虾260吨、稻谷650吨,年产值达1755万元。
“优质种虾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种虾挑选有着严格的标准。”基地技术人员熊晶晶告诉记者,他们倾向于选择体型健硕、活力强、颜色鲜亮的个体作为种虾,这些特质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础。
为了保证种虾培育顺利,龙台镇农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通过分组包片、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基地提供“保姆式”的农技服务。“我们有专门的农技人员按照片区划分负责各个片区,尽力帮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龙台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小飞表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及时咨询上一级专家和农业界别政协委员,请他们到现场查看指导。
这种技术支撑为种虾培育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基地能够科学地进行种虾选育和养殖管理。
“我们一亩田水稻产量1400斤,小龙虾产量200斤,每亩田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采用水稻和小龙虾共养的模式,实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龙台镇德山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负责人蒋柏林表示,稻虾综合种养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稻田里养虾,虾产生的粪便能为稻谷提供肥料,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米品质,也为小龙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基地环境优越,碧水荡漾,水肥充沛,为种虾培育创造了理想条件。
8月20日清晨,广安区龙台镇德山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基地技术人员和村民们在田间忙碌着,他们正在执行一项关键任务——挑选和保留活力强、体型健硕的优质种虾。
选育优质种虾不仅降低了对外来虾苗的依赖,更显著提升了小龙虾的成活率和品质。8月20日,记者看到,德山村村民正在将精心挑选的种虾放入专门的育苗池,这些种虾将成为下一代小龙虾的“父母”,也为龙台镇打川东北地区稻虾种苗繁育中心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8月20日清晨,广安区龙台镇德山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基地技术人员向前来考察学习的政协委员介绍刚刚挑选和保留的活力强、体型健硕的优质种虾。
广安区融媒体中心 廖小兵 覃一轩 高慧敏 图/文
编辑 | 张天一
责编 | 陶岚 冯丹
校对 | 王林馨
审核 | 李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