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允中
1938年夏天,我父亲周楞伽去广州和香港,谋求发展文化事业,结果遇日寇大轰炸,铩羽返沪。一天他正在霞飞路闲逛,突然遇见宜兴同乡金笑骛。金在《新闻报》当外勤记者,常常出外跑新闻,还经常在邵洵美主编的《十日谈》上写稿。他强拉我父亲进入马当路一家貂蝉茶室饮茶闲聊。
这是一家上午卖茶点、下午和夜间卖酒菜的新式茶馆,这种茶座是迎合当时有闲阶级和商业阶层需要而兴办的。金笑骛介绍我父亲认识了茶馆老板毛子佩(“文革”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他当时是吴绍澍手下的地下宣传干事,办茶室是为了结交三教九流、谈生意、办刊物。毛又介绍我父亲认识了来岚声,他俩都是小报界的人士。来岚声在叙谈之中提及很想办一本像当年李平心主编的《自修大学》的杂志,肯定能够吸引众多的失业学子,拟请我父亲主编。为了扩大影响,最好邀请一些知名的作家前来商量一下。我父亲欣然答应,请来了王任叔、柯灵、唐弢、周木斋、金性尧、赵景深、邱韵铎等人。这次聚谈很融洽,除了商量了杂志的目录之外,还讨论了出版哪些可以吸引读者的刊物。不久《自学》旬刊出版了,但编辑却是来复(即来岚声)和石灵(孙大诃),我父亲仅仅介绍了自己的二姐夫程瑞锟,写了一些有关法律来源以及发展历史的文章。
那时候金性尧家庭比较富裕,他在自己家里设宴邀请同人聚谈。闲聊之中,提及《中美日报·集纳》的编辑张若谷(鲁迅“三嘘”的人物之一)在一篇《写文学随笔》的文章中,污蔑鲁迅是“可以十足代表中国浙江作家的一种习气,尤其是代表现代绍兴师爷的一种特殊性格”。说到此,大家都气愤不平,有人干脆提议出版一本杂文刊物,回击像张若谷此类人物,结果商定刊物取名《鲁迅风》。据巴人先生后来说,取此刊物名称,无非是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牛脾气:你讨厌它,我偏偏让它活着给你瞧瞧。
《鲁迅风》出版时,为了避免租界当局和敌伪的注意,同时也为了能够顺利通过登记,用了两个小报界的人士,扉页上注明编辑人冯梦云,发行人来小雍(即来复)。实际编辑却是金性尧。这两位小报界的人士为新文艺和杂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惜冯梦云最终遭日寇残酷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