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西河街道大营门村开展了一场别样的非遗体验活动,古老的造纸术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历史,而是化作孩子们手中一抹湿润的纸浆、一层纤薄的初纸,一次跨越历史的文化触摸。这场别开生面的造纸术体验活动,让深植于中华民族智慧的非遗技艺,在青少年一代的亲身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动从一场穿越时空的讲述开始。非遗文化志愿者以“一张纸的历史旅程”为主线,借助图文课件与短视频,为孩子们梳理古法造纸的源流与发展——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到这项伟大发明如何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再讲到如今作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树皮、竹料等原材料,以及捣浆、抄纸、晾晒的传统工具也被带到现场,让孩子们亲眼看见“纸的由来”。
实践环节洋溢着专注与合作的温暖氛围。在志愿者的示范与指导下,孩子们两两配合,亲手体验造纸的核心步骤。有人小心地将泡软的原料置入石臼反复捶捣,感知纤维逐渐化为纸浆的蜕变;有人手托纸帘学习抄纸,在不断尝试中掌握力度与速度,克服纸张不均匀或易破的难题;还有人发挥想象力,在未干的纸面上拼贴干花与叶片,制作出独具个性的花草纸。
这不仅仅是一堂手工课,更是一堂行走的文化自信启蒙课。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感知先人的智慧与匠心,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杨俊超 努尔比亚·玉苏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