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
前阵子,微软做了件“很有味道”的事。
微软跟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初创公司,Vaulted Deep,签下一份17亿美元的大单,买下总计490万吨的粪便。
没错,就是你想的那种粪便。包括牛屎、鸟屎、猪屎等各种动物粪便,货真价实的粪便。
这个故事,来自我今年的年度演讲案例库。
今天距离2025《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还有65天。
为了这场演讲,我每天都在调研、请教、学习。为你收集最脑洞大开的商业案例。于是,我发现了这个故事。它实在太有意思了。本来打算留到10月25日演讲,但我实在忍不住,今天就想跟你讲讲。
对了演讲现场门票已经开售,现在加入,还有早鸟价优惠。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来到现场。
行程暂时安排不开也没关系,咱们接着听故事。
为了让这篇文章味道没那么重,后面我们换个说法,统称“排泄物”吧。
那问题来了,微软没事干买这么多“排泄物”干嘛?
买,是为了埋。
未来12年里,这490万吨排泄物,要被埋到地下1500米。这大概有4座帝国大厦叠起来那么深。
把那么多排泄物埋那么深,又是为了干嘛?
因为你看,排泄物只要还在地上,要么自然分解,要么焚烧掩埋,最终一定还会分解出大量的碳,回到空气里。只有埋到地底,才能一劳永逸,想排也排不了。
这种埋法,是把排泄物变成一种“生物泥浆”。再用根超长的管子,往地下1500米倒。这也叫“碳移除”。
据说,这些排泄物至少能封存1万年。几乎不会产生空气污染。
嗯,好像有点难评。可为什么微软要干这种事呢?
因为,微软身上有个“碳负排放指标”。截止时间是2030年。
只剩5年。
微软:正为“实现碳指标”而焦头烂额
最近这些年,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很执着于干同一件事:环保。像苹果、亚马逊、沃尔玛、联合利华等公司,都有详细的碳排放指标。
国外这股环保风刮得太猛,偶尔也冒出一些抽象的。马斯克的Space X发射火箭,竟然会害死附近的海龟。东京奥运会盖场馆,竟是热带雨林消失的元凶。法国修高铁,竟会破坏蝙蝠的迁徙。这些,真是一个比一个抽象。
但抽象归抽象。能看得出来,环保已经变成国外大企业不得不跟的一件事。那微软可不也得定个小目标吗。
“2030年实现碳负排放,2050年消除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全部的历史碳排放。”
这就是微软许下的诺言。
当年,这样的豪言壮语,让人敬佩,人人都说微软作为世界级大公司有担当,有魄力,有责任感。5年过去,当年的豪言壮语,成了微软痛苦的源头。有人问它,你的10年目标完成了多少呢?微软说不出来,它没法回答。因为,连它自己,也接受不了真实答案。
减碳没完成,排碳却越来越多。
因为,眼下的微软,还养着一只“碳老虎”:AI。AI的智能有多耀眼,它背后的碳账单就有多惊人。
根据微软自己的报告,从2020年到2023年,碳排放量增长30.9%。这说明什么?说明发展AI造成的排放速度,已经超过减排速度。口口声声说要负排放,现在的缺口反而越来越大。现在被人笑不要紧,可要是5年后还完不成,可是要被全世界笑话,甚至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微软,急啊。
现在的它,就像是一位全力奔跑的马拉松选手,越跑越快。他体力好,装备好,还能跑很久。看似什么都不缺,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缺一个能跟得上他的人。一个能完全跟着他,给他送毛巾擦汗、递水解渴的人。深陷焦虑中的健将,逐渐找到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个人,实力必须够强,方式要可靠,时间要持久。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能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AI发展造成的,指数级增长的排碳速度,需要一个势均力敌的减碳手段。
按照传统做法,应该是种树,或风力发电。
这些其实微软以前也干过。但问题是,现在种树根本来不及。从种子,到大树,再到树林,光时间就不知道也等上多久。另外,国外现在还有“洗绿”的说法。这可不是什么好词。意思是,很多大企业圈地种树、保护树,全凭一张嘴,具体有几棵,谁也说不清楚。久而久之,一有大企业圈地种树护林,就会被骂花大钱做表面功夫。
所以,这家全球顶尖的大公司,既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舆论。虽然有钱、有人、有技术、有想法。但环保这事,却成了这个商业巨人身上的巨石。每走一步,都要看一眼时钟,长叹一口气。那块不停走动的时钟上,是微软的倒计时。
5年,只剩5年。
直到,微软发现了那项叫作“深井注入”的技术。而能满足它的需求的,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才成立两年的初创公司。
焦头烂额寻找实现“碳指标”方法的微软,遇上了也在寻找机会的Vaulted Deep。
Vaulted Deep:既然能埋工业废料,为啥不能埋排泄物?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立于2023年,非常年轻。
按照惯例,接下去往往会有一个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很不幸,这种事没有发生在Vaulted Deep身上。相反,它出生就含着金汤匙。它的母公司Advantek,是一家老牌公司,有数十年工业废料深井注入的经验。过去数十年,母公司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如鱼得水。有实力,有技术,无异于手捧铁饭碗。
但是,近些年母公司也开始感到紧张。原因很简单,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未来,清洁能源是大势。
石油、天然气的地位,虽然在短期内依旧稳固。但把眼光拉长,势必要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于是,Vaulted Deep被分拆出来。
Vaulted Deep的核心技术,就来自母公司。想想看,“深井注入”的原理,就是把地面的东西埋到地下。那既然能埋工业废料,为什么不能埋排泄物呢?
更重要的是,按照国际公认的碳信用标准,往地下封存排泄物也算碳指标。
毕竟“防止本该分解的温室气体排到空气中”,比“排出去后再捕获”,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而这,正是微软需要的。
这样一来,原本埋工业废料的那些几十年的工程经验、监管流程、运营团队,都能拿走直接用。唯一的变化,就是换了个东西埋而已。
这叫“技术套利”,也是Vaulted Deep的最大优势。
麻烦的对撞,成了新的机会
咱们稍微总结一下。
你看,环保风潮的兴起,给微软带来了麻烦,微软必须控制自己的碳排放,急需完成碳指标的方法。
同时,也给母公司Advantek带来了麻烦,传统能源的衰落,会从根基上动摇它的业务。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两边的麻烦一“对撞”,竟然成了新的机会,促成了这比17亿美元的大单。
Vaulted Deep的出现,在“碳移除”这个新市场搅起不小的风浪。很多公司在研究的,是一个叫“空气捕获”的新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直接从空气里“抓”碳。但问题是,能耗太高,成本太贵。成本普遍在每吨400-1000美元。
相较之下,Vaulted Deep的“碳移除”技术,价格是每吨350美元。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当很多同行还在实验室死磕,为了提升1%的效率夜不能寐,为了降低10美元的价格废寝忘食时,Vaulted Deep这个行业新人,已经开始开足马力,把数万吨“泥浆”往地下倒。这样的速度和效率,正是焦头烂额的微软需要的。
对微软来说,Vaulted Deep不是一次偶然,更像是当下唯一的解决答案。也正是因为微软这个大客户,让Vaulted Deep这个新人,直接上了快车道。
Vaulted Deep的创新点,不在“技术发明”,而是一次成功的“场景大迁徙”。
麻烦的下面,藏着需求
需求的背后,意味着机会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看到有越来越多人出海,也有很多人说生意难做。难做,怎么办?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你,你认为的那些困难,反而可能才是要抓住的机会。
我们在商业里常说一句话:所有的需求都藏在麻烦下面,需求的背后,意味着机会。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机会。有的时代,是高歌猛进。有的时代,是一路狂奔。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机会,可能既不是狂奔,也不是避让。而是要学会主动翻开那些叫作“困难”的石头,去寻找藏在底下的真正需求和机会。
没人能指出所有有价值的“困难”。但是,一定有人已经在寻找机会。
汹涌的“中国+1”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在中国之外也有工厂。很多企业照做,但却发现,海外的工人不如中国的好用,海外的供应链问题一堆。这是它们的困难。有人翻开了这块“石头”,盘整并优化海外供应链,做成清单,给这些出海的企业挑选。这是阿里巴巴国际站、领星、德勤等企业在做的事。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增长,宁德时代也遇上了麻烦。怎么环保、高效处理废旧电池?怎么建立稳定的原材料再生渠道?最终,邦普帮宁德时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不仅让宁德时代有了护城河级的产业闭环,也让邦普成为电池回收领域的排头兵。
像这样故事,我还有很多。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上,我会继续给大家分享。
我们这一年走南闯北,拜访了许多企业,看到了许多挑战,发现了很多机遇。我会在9月底赶回上海。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梳理这一整年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一个月,我不出差,不开会,不去办公室。最后,在10月25日那天,用4个小时的时间,跟你聊聊那些挑战,一起找找新的增长机会。
现在,我们也正式开放了购票通道。欢迎你通过下方的入口,了解更加详细的票务信息。抢先购买,也可以享受到更低的“早鸟价”。
下一篇:万亩麦田迎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