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淮南王”虽然产生于汉族,但后来得到中华域内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同,匈奴族刘氏前赵、羯族石氏后赵、氐族苻氏前秦、鲜卑族拓跋氏北魏东魏,都将淮南王引入本国治理体系。历史上共有8位少数民族淮南王,鲜卑族淮南王拓跋他在其中出类拔萃。
北魏著名战将
拓跋他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孙子,父亲拓跋熙是道武帝第三子,封阳平王。拓跋熙“聪达”,有“雅操”,不仅聪明,而且通达事理,还坚持高雅的政治操守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在北魏初年的奴隶制时代,作为统治阶级重要成员的拓跋熙具有这样的风骨,确实难能可贵,因此在北魏皇族中很受尊重。
公元421年,23岁的拓跋熙去世,年仅6岁的拓跋他袭爵阳平王,同时还继承了父亲许多好的品德。《魏书·道武七王传》说,拓跋他“身长八尺,美姿貌,武艺过人”,是一块战将材料,其改封淮南王源自“西河救主”的战功。
北魏王朝建立后,一直受到境内匈奴部族的抵制。公元434年,盘踞于西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沿黄河一带)的匈奴别部首领白龙率领山胡部落叛乱,拓跋他跟随太武帝征剿。进入战场后,太武帝经常带领拓跋他等十多位贴身随从登山临险,观察敌情,连续数天,天天如此。
太武帝的活动规律被白龙掌握后,白龙在山中所有隐蔽之处都埋伏了壮士,不管太武帝走到哪里,都会有精壮士卒在暗处等候。这天太武帝再度登山时,遭到山胡伏兵的袭击,坐骑受到惊吓,太武帝被掀翻马下,山胡伏兵的刀锋直指皇帝,太武帝命在须臾。幸亏拓跋他和随从们以身防捍,奋勇搏杀,才使太武帝转危为安。
两个月后,山胡被征服,白龙被杀,拓跋他乘胜“别破(白龙)余党,斩首数千级”,战后被太武帝改封临淮王,不久改封淮南王,当时拓跋他只有19岁。当时北魏尚未统一中国北方,也没实际占领淮南,因此拓跋他的“淮南王”属于虚封,淮南王府则设在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后来太武帝北征柔然,深入大漠作战,拓跋他担当重任,负责诸路军马的粮草输送,最终将柔然彻底打垮;援助仇池,南朝宋灭北魏属国仇池,淮南王拓跋他与武昌王拓跋提配合,声东击西,吓退刘宋大军,帮助仇池复国;平定晋陕,拓跋他、拓跋提与高凉王拓跋那合力,以奇兵出击,平定了晋陕两地的土京胡叛乱……总之北魏前期大凡重大军事活动,几乎都能见到淮南王拓跋他的身影。
支持汉化改革
北魏淮南王拓跋他享年73岁,在王位长达67年,其中在淮南王位54年,先后侍奉过6位皇帝。
公元471年,孝文帝即位,拓跋他官至司徒。孝文帝是拓跋他的玄孙辈,对老祖爷分外尊重,专门“赐安车几杖”,享受“入朝不趋”的功勋权贵待遇。孝文帝即位时年仅5岁,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临朝执政。在冯太后主导下,北魏开始推行以汉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对冯太后倡导的各项改革措施,拓跋他基本支持,但对部分内容持保留态度。
俸禄制是冯太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建国以后,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平日主要依赖掠夺、贪污,以及皇帝的随意性赏赐来获取财富。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巩固后,这种以掠夺为主的财富分配方式给北魏政权带来严重问题。
公元484年,冯太后颁布“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户调之外,每家民户增调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俸禄等次。朝廷规定,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法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能得到“永逸之益”。而对鲜卑贵族来说,因为掠夺式的财富增长遭到禁止,俸禄收入极其有限,因此遭到他们的普遍反对,年近七旬的淮南王拓跋他成为反对俸禄制的挑头者。
作为元老重臣,拓跋他的意见很有分量,冯太后也非常重视,专门召集文武百官进行讨论。多数官员都支持改革,认为朝廷是慈母,百姓是子民,旧制度使得慈母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实行俸禄制,可以使廉洁的官吏更加清白,而对贪官污吏也能促其改过为善。拓跋他听到朝议后,认真反思,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因循守旧,过于偏执,影响了国家发展大局,于是向冯太后表示支持改革,俸禄制得以顺利实施。
北魏“好人”辅佐
淮南王拓跋他一生中战功显赫,威震南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藩王,其功劳簿中应有北魏“好人”赵琰的一份。二十四史中,大都将社会中行孝道、重养亲的孝行人物集中在《孝友传》《孝义传》《孝行传》《孝感传》中专门讲述,《魏书·孝感传》记载的拓跋他幕僚赵琰堪称标准的北魏“好人”。
赵琰,字叔起,秦州天水郡人。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关陇地区陷入战乱,赵家乳母是淮南人,于是赵琰“为乳母携奔寿春”。寿春乡风朴实,民俗纯正,不晚于北宋的《寿州图经》就说当地“其俗尚武,稍习文辞,务俭勤农,知慕孝行”。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少年时代的赵琰就形成“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唯孝而已”的思想认识。
赵琰14岁时,淮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融进赵琰的道德涵养,世界观基本形成。他从寿春回到北方,出仕后官至淮南王府长史,相当于淮南王拓跋他的“秘书长”。寿春是汉魏晋诸朝的淮南国王都,赵琰从南方的淮南国王都走出,又进入北方的淮南王府,似乎是一种历史巧合。
赵琰以身作则,对王府属员要求也极为严格,决不允许他们仗恃特权欺压百姓。京城一度缺粮,王府奴婢准备将碾粟筛出的瘪谷拿到市场卖高价,赵琰看见后,将他们狠狠训斥一顿,责令将瘪谷留下供自己食用。赵琰派人为王府购买耜刀,回来验收时发现多了6把,立即让人送还。赵琰送儿子赵应到外地定亲,随从在路上捡到一只羊,走了30里后,赵琰发现多出的羊,问清缘由后,责令随从原路返回,将羊送还失主。类似事迹在《魏书·孝感传》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些点滴细微小事窥见了赵琰的大致人品。
淮南王拓跋他本身就“性忠厚”,得到赵琰的辅佐,更是如鱼得水,相得益彰。赵琰在淮南王府发挥的完全是正能量作用,因此在史籍中留下的是美名;拓跋他曾以镇西大将军、雍州刺史的身份镇守长安,任内“绥抚秦土,得民夷之心”,也被史书记下重重的一笔。
公元488年,淮南王拓跋他在平城病薨。孝文帝专程去淮南王府临丧,朝廷赐拓跋他谥号为“靖”。“靖”通“静”,按《逸周书·谥法解》,“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可见“靖”是美谥。
拓跋他去世后,其直系后裔元显、元世遵、元敬先、元宣洪依次继承淮南王爵,直至公元547年元宣洪被东魏权臣高澄杀害,传承114年的拓跋氏淮南王世系才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