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周慧娜
“孩子结交社会青年后经常夜不归宿,我管不住就打,结果越打越不听话……”听证室内,涉案未成年人小伟(化名)的父亲哽咽陈述。
8月12日,邯郸市邯山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召开附条件不起诉听证会。与以往不同,此次听证席上多了一位“专业把脉人”——司法社工苗丽。她宣读的《社会调查报告》和精准评估意见,成为检察机关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关键参考,也让在场听证员频频点头。
“小伟再犯风险等级评估为中等,核心风险在于低自尊倾向易受不良朋辈深度影响和父亲‘以打代教’、母亲溺爱纵容的监护困境。”苗丽在听证会上根据小伟的心理测评和家庭教育功能评估的结论,提出具体矫治方案。
随后,承办检察官要求小伟立即切断不良社交,同步接受心理疏导提升自信,并按照社工安排加入篮球兴趣小组匹配正向伙伴;在送达《督促监护令》的同时,责令小伟父母参加不少于三次的“非暴力沟通”和“有效监护”主题家庭教育课程;针对小伟初中辍学现状,社工联动职业院校定制技能培训计划,并安排其参与社区公益服务修复社会关系。
小伟盗窃案是邯山区检察院创新建立司法社工深度参与不起诉听证机制的一次生动体现。
据介绍,根据该机制,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听证过程中,司法社工需要宣读全景式社会调查报告,即通过深入的家访、校访和社区走访,全面勾勒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家庭环境及犯罪动因;出具专业化评估意见,根据心理测评和家庭教育能力测评报告,重点围绕再犯风险、家庭监护能力及个性化帮教措施进行科学分析;现场回应各方质询,运用专业知识解答听证员、侦查人员等关于帮教计划具体步骤、预期效果、再犯防控的疑问,有效消除了各方顾虑,为检察机关最终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设定精准考察条件奠定基础。
“社工用家庭关系图谱、行为评估量表等工具,把抽象的风险具体化。”担任听证员的人民监督员李雁国感慨,“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听证会,而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监护指导+矫治启动’融合课。”最终,听证员全票支持对小伟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相较于传统听证会聚焦案件事实本身,司法社工深度嵌入听证,让静态的‘社会调查报告’升级为动态的‘再犯防控与精准帮教指南’;检察院通过司法社工这一专业‘桥梁’,得以更精准地‘把脉’涉罪少年的问题根源,更科学地开具‘矫治处方’。”邯山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温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