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证券报
沪市期权市场7月交投火热。根据上交所日前发布的最新一期基金与衍生品市场数据,7月,沪市期权累计成交量为11550.66万张,环比增长48.92%。
从券商股票期权经纪业务情况来看,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和华宝证券当月成交量居前;方正证券、银河证券和广发证券当月新增客户数量居前。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交易所场内期权交易显著放量,场外衍生品也同步进入战略转型期——券商通过收益互换助力企业商品价格套期保值、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跨境配置资产,并借定制化场外期权满足居民低波动、低风险财富管理需求。
市场运行平稳 风控措施有效
上交所数据显示,7月,上交所期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定价较为合理,风控措施有效。总体来看,沪市7月期权累计成交量为11550.66万张,环比增长48.92%。其中,上证50ETF期权成交量为2940.05万张,环比增长49.25%;沪深300ETF期权成交量为2942.60万张,环比增加68.31%;中证500ETF期权成交量为3235.03万张,环比增长22.91%;华夏科创50ETF期权成交量为2004.43万张,环比增长81.23%;易方达科创50ETF期权成交量为428.55万张,环比增长42.75%。
从参与者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7月底,沪市期权投资者账户总数为705868户(经纪业务客户账户总数为705618户)。7月新增了经纪业务客户账户数4323户。目前,已有91家券商、34家期货公司开通股票期权经纪业务交易权限,63家券商开通股票期权自营业务交易权限。
从券商股票期权经纪业务情况来看,7月成交量排名前三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和华宝证券,当月市场份额分别为5.08%、4.34%和4.23%。华泰证券和银河证券分居第四、第五位,市场份额分别为3.80%和3.08%。此外,当月成交量排名居前十位的券商还有国泰海通、广发证券、方正证券、招商证券和海通证券。
7月新增期权客户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券商分别为方正证券、银河证券和广发证券,市场份额分别为11.47%、6.41%和6.27%。国泰海通和华福证券分居第四、第五位,市场份额分别为4.70%和4.46%。此外,当月新增客户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券商还有国海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
低利率环境下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近年来,场内期权以标准化、高流动性、低风险成为大众投资者的首选。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发布实施为场外衍生品市场搭建起基本的法律框架,场外衍生品凭借可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据悉,目前,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主要包括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两类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对投资者而言,场外期权的功能性体现在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两个方面。风险管理方面,场外期权能对冲投资者持有股票股指现货、大宗商品等资产的市场风险。海外中长期资金广泛在投资策略中使用金融衍生品等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境内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稳定运行也需要多元风险管理工具,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场外期权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更好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财富管理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权益资产性价比提升,交易商可以发挥其交易能力,通过定制化期权结构,匹配居民追求低风险、低波动的财富管理需求。
收益互换则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功能:一是管理价格、利率、汇率等风险,例如帮助实体企业进行商品价格套期保值、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等。二是帮助投资者高效灵活地获取全球多市场、多区域、多品种资产类别的收益,拓展资产配置的广度深度,助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三是依托交易商的系统、交易、风控、投研等优势,提高投资策略执行效果。
随着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和业务创新加速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凭借其高度定制化的灵活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满足多元投资需求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