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羊城晚报在采访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时,谈及媒体的生存处境,方老先生指出,“纸媒地位不可取代,它的核心生命力是白纸黑字和社会影响”,“媒体人才路子很宽,跟上新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就是了,没有走不通的路”。
2025年6月,羊城晚报等广东主流媒体吹响系统性变革的冲锋号。这份历经68载、品牌价值稳居全国晚报榜首的岭南文化大报,以做强媒体、文化、数据、产业四个战略板块为重点,布局一个核心平台、七大业务集群、十二大重点IP、八大产品矩阵,实施以“羊城派”为中心的系统性变革,奋力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文化传播媒体集团。
在新闻史“宗师”眼中,互联网高度发达、传播生态深刻变革的当下,羊城晚报全新出发,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报业报人如何走好脚下的新闻之路?日前,在北京,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与方汉奇先生进行了面对面深入交流。
核心竞争力:坚持优质内容输出
方老先生说,唐朝可考证的“报纸”距今已有1300多年,现在处于高科技传播的历史新阶段。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与时俱进,新闻传播手法也在不断更新发展,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公众就能了解天下事。不仅是文字,还有很多图片、视频和直播,全媒体与公众的关系、信息传播的密切度,均已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不管技术怎么变,及时记录和通报全世界公众关心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都是根本职责所在。媒体工作的竞争力就在于信息和观点。”
对于羊城晚报这一轮变革,方老先生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羊城晚报输出的内容更快更多元,速度和表现方式都比以前强多了”。改版后的“羊城派”客户端推出“视频”“评论”“鉴证”等重点频道,强化重大新闻首发原创能力,提升内容品质。方老先生说,电脑、互联网这些属于媒介方式的变化,作为新闻媒体,要坚持不变的就是优质的内容输出。
在方老先生看来,身处互联网海量信息传播的时代,受众还有互动需求,希望媒体能反映他们的声音。这种时候,媒体特别是官媒,更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这一点和做新闻史研究是一样的,都要做到掌握准确的材料,言必有证。
文化传播力:方言入题亦无不可
对于羊城晚报厚植文化大报优势,打造岭南文化第一端、国内一流新型文化传播媒体集团的目标定位,方老先生非常赞同。他说,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文化提供者,“对于办报来说,文化传承是很重要的,即文化加上传播”。广东还有个优势,羊城晚报也抓得精准。方老先生说,广东是侨乡,有大量海外受众,他们很关心国内的事情,而本土民众也很关注海外的消息,在羊城晚报办报过程中,发布海外信息较多,受众粘性较强;新一轮变革下,“羊城派”客户端上还新设PEARL NEWS频道,面向海外传播国内声音,这就更加能满足海外受众需求,是有市场的。
方汉奇先生少年时曾在韶关、梅县、汕头、香港等地求学,至今仍会说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他向记者建议,做文化传播,要注重语言多样性,“若要对外传播客家地区的消息,比如给东南亚一带的客家籍华人看,那直接把客家话写进大标题里,也无不可”。
方老先生说,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不太看报纸了,但其实报纸的消息很权威。而今的他,虽年近百岁,仍在每天关注新闻,既看网络上的内容,也读纸质版的报纸。记者还告诉方老先生,在新一轮系统性变革中,羊城晚报新开设“茶楼版”,让这张老牌报纸重返茶楼。听罢,他直说“好啊好啊”,在茶楼提供阅读晚报的机会,为广东人文化消费增添新派“一盅两件”,受众对此会很乐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玉霞 徐振天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