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毛玻璃” 世界走出的乡土诗人
创始人
2025-08-21 08:04:03
0

(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文/摄 晚报记者 王卫国 通讯员 洪小燕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71年出生的徐春,是民丰集团造纸厂的退休员工。她是一位身残志坚、心怀璀璨艺术梦想的女性,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艺术的炽热追求,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徐春出生在月河之畔,太公是绍兴人,曾在张家弄(现华庭街)开了两家店,一家酒店一家鞋店,后因时代的变迁,全家搬到了外月河。在徐春的记忆中,心灵手巧的妈妈贤惠聪明,喜欢读书。徐春从小受妈妈的影响,耳濡目染,深深爱上了江南传统文化。

  走出校门,徐春进入了民丰造纸厂(民丰集团造纸厂的前身)工作。2020年,因视力残疾四级(1800度高度近视),徐春提前退休。然而,身体的不便反而让她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激发起对艺术的无尽向往。

  生活在“毛玻璃”的世界

  从初中开始,徐春感觉生活就像笼罩在一层永远擦不干净的“毛玻璃”下面。

  眼前,像隔了两块陈旧的放大镜,1800度近视加上散光,把她眼中的世界扭曲成抽象画——公交站牌上斗大的字在她眼里是游动的蝌蚪;三米外有人打招呼,只能看见衣服颜色晃动的光斑。最要命的是,眼镜怎么戴都不对劲,镜片足有两枚硬币那般厚,看东西时稍偏头,整个画面就会崩成“万花筒”。

  在工作岗位上,睫毛经常碰触到包装纸,就为了看清有没有毛边。别人站着调机器参数,她得把鼻尖顶在仪表盘上,金属框眼镜“咔哒”撞上玻璃罩,活像是在用显微镜看细胞构成。夏天车间蒸汽一蒸,镜片上的汗珠混着雾气,能把机器按钮幻化成水底的鹅卵石……

  过日子更是步步惊心。买菜得靠摸,西红柿熟没熟全凭手指感受软硬,被不厚道的菜贩子坑了不少次。厨房成了危险区,油锅冒不冒烟全靠听声辨位,手上烫的泡起起落落。最怕的是下雨天,眼镜上糊了雨水就变哈哈镜,人行道台阶化成模糊的色块。

  用文字替眼睛看世界

  然而,视力障碍并未成为她追求美好生活的羁绊。

  今年4月4日,《月河春曲》首发会在嘉兴市图书馆举行,该书被馆方收藏。这本由徐春创作的散文集,记录着月河两岸快消失的老茶馆、老裁缝铺,还有河埠头摇蒲扇乘凉的时光,集中展现了浓浓的乡情和乡愁。这本描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月河风土人情的乡土怀旧抒情散文集,刚上架就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全书20多万字,全靠她在格子间里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

  打小喜欢在月河石板路上撒欢的徐春,骨子里带着一股“文青”劲儿。三年级抱着砖头厚的《红楼梦》能啃一下午,作文本上的“优”字多得老师都夸不过来。可谁也没料到,进入初中,她的视力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直接飙到1800度加散光,看本书得把脸贴在纸面上,活像在闻字儿。

  但倔强的徐春偏不服输。

  在民丰造纸厂当工人的30多年里,她是流水线旁的“文艺突击手”——午休时摸出皱巴巴的草稿本写诗,工友婚礼上给大家唱越剧,厂里的黑板报她“承包”了。

  2016年,45岁的徐春突然感觉“写不出字”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毛笔尖被粘住了,怎么都落不了纸。”

  转机出现在一个起雾的清晨,当她站在月河老码头发呆时,耳边突然响起木船的吱呀声——半失明的双眼看不清当下,记忆里的老街景象反而在脑海中像老电影似的回放起来。

  于是她开始带着放大镜和录音笔“扫街”,把脸贴到老茶馆的门板上闻木头的霉味儿,蹲在青石板上用手指头量砖缝的深浅。写老裁缝铺那段时,她摸着布料出了神:“绸缎滑得像春水,粗布麻扎手心,这些感受都是用眼睛无法得到的。”

  在《月河春曲》里,老嘉兴人能找见30年前的月河影子——茶馆跑堂吆喝的调门、梅雨天墙根冒出的青苔,就连评弹艺人翘兰花指的习惯都被她写成诗意文字。

  正如徐春在书里写的:“眼睛蒙了雾,反而摸得清月河的经络。这条河淌在我血液里,闭上眼睛照样能画得出它的每一道弯。”

  从零开始的书画梦

  退休前一年,徐春零基础开启学习书画的征程。

  她的视力条件给她设定了“超纲难度”,已无法正常临帖。字帖摊在眼前,每个字都像被泼了水的墨团,楷书“永”字的八种笔法全糊成了墨疙瘩。临帖时鼻尖快怼到纸上才能看清结构,稍一抬头,刚写出的笔画就在视线里分裂。

  铺开宣纸作画时更抓狂:蘸浓墨勾山石轮廓,下笔才发现散光把两笔间距看错了位,硬把悬崖画成了“连体婴”;点苔时笔锋该收该放全靠手感,而徐春点下的墨点常把青绿山水染成“霉斑”。徐春这位“没苦硬吃”的书画小白,硬是用指尖丈量字距、靠触感修正笔触,在虚实交叠的视觉迷宫里不倦地寻觅着。

  尽管视力模糊,她仍坚持临摹历代名家画作,从墨梅到花鸟,再到仕女图,她在宣纸上反复揣摩线条的起承转合。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春的画吸引了一批同频的人。去年,徐春成功举办了《闪耀的你——女性力量主题系列画展》个人国画作品展,展出作品共28件,引得市民刮目相看。

  网络助力获得名家指点

  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徐春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她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向顶尖艺术家学习,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书画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张贵华,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你看,这线条力道够,但转得太急了,咱们绘画收笔要讲究回锋。”张贵华的指导与启发,如同明灯照亮了徐春前行的道路,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徐春的艺术人生始终浸润于多元文化的滋养之中。她不仅以书画造诣在传统艺术领域受到赞誉,更以戏曲爱好者的身份跨界融入梨园天地。

  在持续十余载的戏曲研习中,徐春与江浙沪多位戏曲非遗传承人结为知交,每周参与线上“曲会”已成为雷打不动的艺术“修行”。

  2017年金秋,在央视主办的常州非遗春晚庆功宴上,徐春即兴清唱了昆曲《牡丹亭·惊梦》选段。

  “我为家乡写首诗”

  近年来,徐春创作的讴歌家乡的诗作也非常出色。

  2023年,徐春在南湖区文联举办的三行诗比赛中获得优秀奖。她还曾荣获第二届(嘉兴南湖)“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在第二十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入编《天籁之音——第二十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集》等;陆续被第二届“我为家乡写首诗”全国诗词大赛组委会授予“全国优秀乡土诗人”等荣誉称号。

  徐春,她就像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嘉兴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动了身边的人关注和热爱家乡文化。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磨难,只要心中有梦,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 班主任年度... 选材——加工——表演的深度过程,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以锻炼,情感得以升华,更使道德品质得以突显。再次...
她16岁嫁给嘉庆生下皇长子,最...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就在令贵妃生下十五阿哥永琰的第二年,内务府包衣奴才刘福明的夫人给他生下了一个女儿,...
六年级小学班主任月度工作总结 ... 常普通的小事,但是我认为再小的小事我们班主任都不能放松,一定要从小事上严格要求。另外,通过一个月的训...
【漫画】“焦”育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一年级暑假要打基础”“二年级暑假得弯道超车”……一些线上教培账号通过直播间话术...
兼职猫上线腾讯附近的工作,引领... 近期,为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匹配,加速助力打造“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腾讯「附近的工作」小程序完成新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