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网络假专家坑农害农
创始人
2025-08-21 07:35:58
0

□胡立彪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各大短视频平台有许多农业主播、助农专家的短视频。一些网络主播看起来很专业,热心地为农民解决各类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活跃在镜头前的农业专家达人不一定有真本事,其身份可能是杜撰出来的。

  媒体曝光了一个名叫“祥禾助农团”的农业电商团队,其负责人直言不讳——无论是“研究院专家”还是“农大学生”,这些身份都是虚构的。视频中分享的肥料、农药等相关知识大都缺少科学依据。“专家”们的宣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流带货。这些假冒农业专家所带之货,实为各种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其名为“助农”,实为坑农害农。

  短视频直观、简明,互动性强,以这种方式推广农技很受农民欢迎。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数字“新农具”。平台上的“专家建议”往往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决策,一旦虚假宣传混入其中,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因使用假劣农药、化肥等给土壤、作物带来更深远的危害,影响粮食安全大局。而且,“助农”被当作骗人的幌子,会侵蚀公益助农的公信力,让真正扎根田间地头的公益团队遭遇信任危机。

  假专家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吸引流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农民对农技知识有强烈的需求,骗子们恰恰利用了这一点。目前,许多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的渠道有限,又缺乏专业辨别能力,而短视频中的“农业专家”“有理有据”的宣传正好契合了其诉求,很容易被吸引,成为骗子们随时收割的“韭菜”。媒体报道显示,假专家们或是制造“高科技”概念,将“三无”产品包装成网红农资,或是用模板批量生产煽情视频、编造农学科普,“套路”农户买课买货。这条坑农流水线已经发展成互联网黑灰色产业链。

  假专家能够招摇过市,与平台失责直接相关。平台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易的重要载体,本应承担起审核把关的责任,但现实中,一些平台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普通人拿一张伪造的学历证书,穿一件网购的白大褂,就能轻松蒙混过关,成为镜头前的“专家”。更有甚者,一些平台明知某些账号内容夸张,有引流嫌疑,却因为其能带来可观的流量和广告收益,便对举报信息敷衍处置,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流量至上的价值理念,无疑纵容了假专家行骗惑市。

  假专家横行网络,危害甚深,必须严肃整治。当务之急是加强平台管理。各短视频平台应完善审核机制,建立“穿透式”资质核验体系,对声称“专家”“研究员”等账号,强制要求其提供可联网验证的职业资格文件,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数据库实时比对,杜绝伪造证件蒙混过关。针对涉农等专业领域,可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建立“白名单”制度,要求只有经过认证的专业人士才能发布相关领域内容,从源头压缩假专家的生存空间。畅通举报通道,邀请行业专家组成顾问团,对用户举报的可疑账号进行专业鉴定,提高审核的精准度。

  相关监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管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网络假专家坑农害农行为。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协作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仅要查处假专家,还要追究平台失职之责,揪出那些批量制造假专家的MCN机构,提高违法成本,斩断害人的利益链。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虚假信息、假冒专家等行为的界定标准与惩处细则,为监管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假专家充斥网络,也反映出真专家缺失,农民对农技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现实。因此,治本之策,是着眼长远补齐农技服务的制度短板。要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让权威、可靠的服务下沉到田间地头;为涉农直播、短视频建立严格的准入与认证标准,让专业能力强的真农技专家“接管”助农短视频;推动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专家库和技术服务目录,让农民用得放心、找得到人、问得出结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红丸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该案件指... 红丸案,是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晚明三大疑案”之一。这红丸案与梃击案是紧密...
最新或2023(历届)鼠年除夕...  除夕送走一切烦,快乐回家过大年,举家亲友团聚,笑道今年胜往年。欢乐之时祝福送,愿你今年大发财,生意...
关于惊蛰的祝福语最新或2023... 惊蛰到,花枝随风俏,看生活幸福春色;喜鹊枝头闹,望事业辉煌春景;心绪乐逍遥,瞧笑容快乐春花;问候送吉...
最新或2023(历届)除夕微信...  1、生活喜乐羊羊,工作如羊吃苦,事业如羊中天,爱情似羊缠绵。做人羊眉吐气,家庭吉羊如意,心情羊光满...
最新或2023(历届)给老师的... 亲爱的老师,我想通过这条短信,来表达新春佳节我对你的祝愿,让它带给你暖暖的爱意、丝丝的甜蜜、甜甜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