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新兵就快来了,入了秋,山里就冷了,我来送一些厚鞋垫……”最近,新疆塔城军分区阿吾斯奇边防连官兵们陆续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工棉鞋垫。这些鞋垫,均出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阿吾斯奇牧场退休职工杜月香之手。
“谢谢您,杜妈妈,我们收到鞋垫了,很舒服,也很暖和。”8月16日,边防官兵给“杜妈妈”打去感谢电话。
今年77岁的杜月香自1965年与驻地官兵结缘。一双双鞋垫、一双双布鞋、一顿顿拉条子……60年来,她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战士们,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杜妈妈”。
一次机缘,深情拥军
杜月香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1964年,她在新疆生病时得到了边防战士和军医的悉心照料,康复后,她就暗下决心要为边防连队战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阿吾斯齐牧场海拔较高,一年无霜期仅有80多天,平时不是刮风就是下雪,阿吾斯奇边防站也被称为“风雪边防站”。看到战士们巡边回来后的湿鞋子,杜月香打定主意要让他们换上干爽的鞋子,于是便利用空闲时间一针一线缝制布鞋和鞋垫。60年间,她为战士们缝制了4500多双鞋垫。
为了多做些鞋垫,杜月香省吃俭用一年多,托人买来一台缝纫机。有人问杜月香:“你这样做到底图啥?”她回答:“这些孩子离家千里图啥?不就是为了保卫我们的边防安宁嘛!我什么都不图,就是想让这些孩子过得暖一些。”
除了给战士缝制布鞋,杜月香还有4件事坚持了大半辈子:迎接新战士的第一顿饭。凡是阿吾斯奇边防站来了新战士,她都要把战士们接到家中吃一顿饭,为他们接风。老战士会告诉新战士,这叫“认门饭”,吃过这顿饭,她就是这些战士们在驻地的“新妈妈”;她的家是战士们的特别“疗养所”,有战士生病了,她就接到家里照顾;她的家还是战士们离开军营的最后一站。老战士退伍,送行的汽车会开到她家门口,她要给每位战士端上一碗“草原酒”,为他们送行;她还帮着调解战士的矛盾或者情绪。
流水的兵,不变的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边防站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杜月香为官兵们做的点点滴滴暖心事,永远是他们心底最温暖、最柔软、最清晰的记忆。
有一年,为了让一名患黄疸型肝炎的战士尽快康复,杜月香不顾旁人劝阻,坚持把这名战士接到家中照顾。听说中药治肝病疗效好,她就托人从奎屯市买来中药,每天煎好给战士喝。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患病战士很快康复。如今,这名战士已经转业回老家,每个月仍会打电话与杜月香唠家常。
60年来,杜月香已记不清有多少战士到她家吃过饭,也记不清送走了多少战士。许多战士虽然退伍转业,仍惦记着杜月香,会定期给她写信,讲述工作、生活情况,给她送上真诚的问候和祝福。一位退伍回到广东的边防战士在给杜月香的信中写道:“杜妈妈,你做的拉条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你做的布鞋,既吸汗又耐穿,舒服得很,是名副其实的‘温暖牌’布鞋。”
2007年7月,几名从阿吾斯奇边防站退伍的老兵专程来看望杜月香。阿吾斯奇边防站原副站长别克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杜月香激动地说:“‘兵妈妈’,我的好妈妈,我现在胖了,您过去给我织的毛背心穿不上了,但我会永远把它珍藏着。”
时光飞逝,杜月香已由战士们口中的“杜妈妈”变成了现在的“杜奶奶”。如今,杜月香随儿子搬到距连队几百公里外的奎屯养老,每年仍坚持回到离阿吾斯奇边防连不远的兵团牧业营住上两三个月,帮边防连养养花草种种树。这位“兵妈妈”对边防站的牵挂从未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