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被迫看车机广告的新闻才没过多久,相关规范已经跟上。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两部门就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企业严格执行软件在线升级(以下称OTA升级)活动分类管理要求,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活动,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确保生产的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与准入产品一致,并承担产品安全责任。这不仅限制了广告的肆意投放,更堵住了车机系统升级掩盖功能缺陷的漏洞,是对驾驶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OTA升级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远程更新车辆软件实现功能迭代。如今,OTA升级频次已成为智能化竞争的显影剂。然而,车企隔三差五的“系统更新”推送,给车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烦心事。有媒体报道,一些消费者曾吐槽,本来说好的车机系统终身免费,系统更新前却提示收费;升级前原本免费的功能升级后却开始收费;升级前已经熟悉甚至依赖上了的某个功能,升级后却无故消失,车机体验感较差。业内人士透露,高频率的OTA升级,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打补丁”,用软件的不断修正来掩盖硬件设计上的一些不足甚至是偷工减料。
面对这种智能汽车领域的“野蛮生长”,国家有意识下大力气整治了。两部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就是要充分倾听消费者声音,采纳社会对OTA升级的建议,意在管好、规范好OTA升级这块“自由场地”。按照征求意见稿,所有的OTA升级都必须走完备案—测试—验证流程。这是对消费者的尊重,更是对驾驶者生命安全负责。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靠企业自我规范的同时,相关监管和处罚措施必须跟上。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市场监管总局将对OTA升级频繁的车企进行重点抽查和专项核查,对升级时未按要求补充报送有关技术参数及验证材料的车企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可以说是给消费者吃下了一剂强有力的定心丸。在智能网联时代,OTA升级只有在规范化轨道上运行,才能让汽车更智能、更安全,真正实现“常用常新”与“安全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