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沧州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变成丰产田
8月10日,在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菜博园,工作人员正在采摘绿天葵。 本报记者 戴绍志摄 8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科研人员在试验田内测量盐碱地土壤水分含量。殷实摄□本报记者 戴绍志
盐碱地上,建起一条条排盐沟,全市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达到249.7万亩;培育耐盐碱蔬菜,特色蔬菜产业园里瓜果蔬菜抢“鲜”上市……
2023年以来,沧州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在苜蓿、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方面精准发力,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强化分级利用,提高盐碱地利用效益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田间小路旁,一条条排盐沟通达四方,每50米就有一道沟渠。
“挖排盐沟渠,是我们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下雨的时候,雨水经过渗透排到这些沟渠里,这样一来,就带走了土壤中的盐碱。
2024年,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后仙庄村4800亩地在内,仙庄片区总共7200亩盐碱地列入其中。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毛渠、斗渠、支渠清淤,新建排水泵站和水肥一体化喷灌区等。目前,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进入尾声,将大幅提升土壤盐碱治理能力和抗击水旱灾害能力。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王九生介绍,沧州盐碱耕地408.58万亩,占全省盐碱耕地的71.65%,其中轻度盐碱耕地337.23万亩,涉及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等7个县(市)。2023年以来,沧州市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制发《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2024—2030年)》等文件,确定建设重点,明确治理模式。
该市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支持,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坚实保障。大力推广农机深松耕技术,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盐碱耕地质量等级,让更多盐碱地变为丰产田。
强化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13.5亿元,今年将全面完工;中央投资1亿元、总投资19.5亿元的青县旱碱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市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达到249.7万亩。
沧州市还强化分级利用,提高盐碱地利用效益。在轻度盐碱地上,以种植旱碱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在中度盐碱地上,推广苜蓿旱作与粮草轮作技术,“雨养旱作”苜蓿干草亩产700至1000公斤,亩均纯收益1000元左右。
增强科技赋能,推进旱碱麦产业链发展
8月10日,在沧州市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耐盐碱茄子已进入收获期,正在陆续采摘。
“这是我们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培育出的蔬菜新品种,适合在中度盐碱地上种植。”园区经理张霞说,耐盐碱茄子产量高,一个棚就收获了8000多斤。
目前,青县共有盐碱地66.46万亩。近年来,该县不断探索并培育适合盐碱地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在盐碱地上建起现代化蔬菜产业园区。
在高效智能保温棚,一排排樱桃番茄苗正在生长,预计10月份收获。
这个高效智能保温棚,“科技范儿”十足:棚室采用水和空气双循环技术,后墙配备太阳能集散热系统,保证棚内作物最低温度需求,冬季保温效果显著。园区连栋温室还配备了智能可移动天窗、遮阳系统、升温系统等自动化设施,创造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产出高标准的瓜果蔬菜。
在占地2400平方米的菜博园里,通过采用三角立柱栽培、旋转A字架栽培、链条墙体栽培等10余种先进栽培技术,各种蔬菜品质优良,成了蔬菜宴上的抢手菜。
今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向日葵创新团队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的盐碱地上开展了向日葵种植试验,他们种植的冀葵3号向日葵喜获丰收。这个品种不仅耐盐碱,还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并且含油率高。专家团队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采用了多项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措施:灌水压碱,保证种子出苗率;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盐分上升;用生物菌追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根系对盐碱的耐受性……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种植业科科长杨树昌介绍,目前,该市已在盐碱地上种植向日葵近万亩。
近年来,沧州市积极发展盐碱地产品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立足推进旱碱麦产业链发展,沧州市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加强龙头引领,推动政研银企联动,突出抓好旱碱麦品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
着眼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沧州市积极搭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4个科研平台,建成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加工4个体系。2025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53.5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该市研发的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盐碱水多营养层级绿色高效混养技术等5项成果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
围绕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产品,该市支持龙头加工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旱碱麦种植持续推广,沧州市旱碱麦相关加工产品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目前,沧州市市级以上旱碱麦特色产品龙头企业达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该市还成立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7支科研团队,创新旱碱麦关键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20余项,26个旱碱麦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此外,该市还强化品牌打造推广,提升旱碱麦产业影响力。成立品牌运营公司和品牌管理协会,统筹推进特色品牌管理运营,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参加展会或举办专场推介10余次。“沧州旱碱麦”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农展馆成功发布,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稳步提升。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近年来,沧州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
为推进沧州市盐碱地综合治理,沧州市出台了《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多方位、全链条支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
沧州市财政局财政预算保障中心主任白子维告诉记者,在一般公共预算中,沧州市设立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对相关新增贷款,给予30%的利息补贴;支持旱碱麦深加工,对扩能改造按不超过新增产值的5%予以奖励等。
此外,沧州市还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支持沧州本土旱碱麦种业发展,安排资金支持渤海粮仓种业和沧州农科院立足种业创新,加快盐碱地植物生物育种创新,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品种支撑。
2024年4月下旬,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被列为财政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试点资金2亿元,开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该项目实施范围为2个乡镇8个村,共有盐碱耕地面积25960亩,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土壤改良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等。截至目前,工程建设进度达90%。其中,田块整治工程、地下智能节水渗灌及排水系统工程已全部完成。
为保障沧州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今年,沧州市级财政已拨付专项资金2471万元,用于重大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设备购置和日常运行,提升盐碱地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推动解决盐碱地特色产业科研人员较少、产业链条短、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沧州市盐碱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