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中国工商银行新疆分行团委书记 彭云朗
回首十年,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团组织赋予的“攀登者”勇气、“传承者”自觉、“实干者”底色从未改变。如今作为新疆分行团委书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不仅要延续那些曾照亮我成长的光,更要为更多青年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的初心在工行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让他们的奋斗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彩。
在旁人眼中,我或许有几个看似亮眼的标签:比如作为“最年轻的90后行长助理”或是有幸获得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这些光环,我始终清醒地知道:这些成绩从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荣誉的背后藏着太多人的托举,以及无数次想放弃却咬牙坚持的瞬间,更离不开团组织这片沃土的滋养,它让我在成长路上始终保有勇于攀登的决心、心怀感恩的初心和脚踏实地的恒心。
万事开头难 只要肯攀登
2014年8月,我满怀憧憬地加入工行,开启职业生涯。当年乌鲁木齐分行共招录33名校招生,其中18位是研究生,不少还是党员。看着身边优秀的同事,我既羡慕又忐忑。从那一刻起,便在心中立下誓言:笨鸟先飞,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与他们并肩同行。
怀揣着这种想法与期待,我去网点报到时,遇到了第一位师父。他只嘱咐了一件事:练习五笔打字。当时我满脑子疑问:拼音明明方便,为什么要背枯燥的字根表?虽然心里有疑惑,可师父的话总得听。于是每天班后我准时坐在电脑前打字,就连手机输入法都改成了五笔,硬是把字根表刻进了肌肉记忆。正是这份看似“笨拙”的坚持,带来了最直接的回报:我的打字速度从每分钟20个字冲到80字,业务办理量也从一天20笔涨到100多笔。入行第一年,我连续四个季度荣获五星柜员称号,还在分行业务技能比赛中连年拔得头筹——而这场比赛,正是团委为激发青年员工斗志专门搭建的竞技平台,让我们在比拼中看到差距、找准方向。
扎实的基本功,让我在入行不满两年时迎来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挑战——2016年被新疆分行选中参加新疆金融系统综合业务技能竞赛。比赛使用的是全新开发的系统,不仅涉及复杂的业务处理逻辑关系,还包含生僻字和烦琐的计算,哪怕录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少看半句话都得不了满分。团委负责人得知我入选后,第一时间协调了经验丰富的前辈为我一对一辅导,还专门开辟了“赛前特训营”,让我能和其他行的种子选手交流切磋。最终,我以扎实的业务功底从百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自治区个人一等奖,并入选国赛队伍。
在长达两个月的全封闭训练中,面对同行业的精兵强将,我更是丝毫不敢懈怠。记得当时我们一组六人,集训期间平均每天要进行15场不间断测试,每周末位淘汰,最终仅保留三个参赛资格。从做不了全对到15分钟内满分完成原本60分钟一场的比赛,我经历了成绩停滞的“至暗时刻”。当有放弃的念头闪过时,团委组织的“青年先锋故事会”上,前辈们在逆境中突围的经历像一剂强心针,让我想到自己代表的是工商银行乃至新疆金融行业的形象,便重燃斗志。最终在国赛中以17分32秒的满分成绩荣获全国个人三等奖。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告诉我: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而团委搭建的每一个平台、传递的每一份力量,都在为我们的“再坚持一下”注入底气。
心怀感恩 砥砺前行
这些年来,每当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我心中有开心、有骄傲,但更多的是清醒与感激。感激与我并肩同行的伙伴,感激一路上给我支持与鼓励的领导和信任我的客户,更感激扎根了九年的乌鲁木齐北京路支行——这个让我梦想启航与成长蜕变的地方,也感激团委始终如一地为我们青年员工铺路搭桥,让每一步成长都有迹可循。
在这里,我遇到了李鹏师父,并非常幸运地成为李鹏工作室的一名成员。这个工作室正是团委为传承优秀服务经验而重点打造的“传帮带”阵地。初识师父时恰逢我转岗理财经理的焦虑期,我好奇地看她不停地在翻阅记录着什么,细聊以后才得知那厚厚几个本子里,记录了和每个理财客户的沟通日志。看我一脸困惑和不可思议的样子,她对我说,“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当我们在面对客户时,不能简单地以解决供求问题为结束,还应该包含整套规范、制式化的服务流程和我们自身那颗滚烫热忱的心。”一个断电的冬日早晨,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黑漆漆的办公室里,她借着电脑的微光,手把手地带我分析产品。师父的侧脸在光里明明灭灭,却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后来我才知道,像师父这样愿意倾囊相授的前辈,正是团委通过“名师带高徒”活动搭建桥梁,让我们这些后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我也尤其记得她说,“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用心对待琐碎而重复的工作环节,用心对待朝夕相处的工作伙伴,用心将自己的每一天规划成井井有条、趣味横生的生命体验。”受师父启发,我用Excel记录理财客户“大数据”,除了常规的营销台账,还详细记录客户的兴趣爱好、生日、孩子的升学时间等等。后来我发现,表格里的数字似乎变成了鲜活的面孔,客户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份用心也让我收获了客户的深度信任与长期支持。而团委组织的“青年服务明星评选”,更让我看到了用心服务背后的价值和力量,激励着我把这份初心坚持下去。
在长春路支行担任负责人的三年,我深刻体会到“一群人”的力量。支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业绩连续三年位列分行67家网点前十名,党支部被评为新疆分行“优秀基层党组织”。很多人问我是如何保持这样优异成绩的?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大家把这里当成了家。我们营造“有问题就交流,有想法就分享”的开放氛围。这些形式其实都源于团委“青年活力工程”中的交流理念,鼓励我们打破层级壁垒,用更灵活的方式凝聚团队。
当团队感到压力山大时,我组织大家倾诉挫折:像新员工被拒绝退回的恐惧、大堂经理面对疑难客户的无力感……通过这样毫无保留的分享,大家看到了彼此身上的闪光点,更深刻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在后来的网讯中看到了更多以“我眼中的XXX”命名的文章;我在后来的晨夕会上发言机会变少,大家踊跃地分享和描画着自己琢磨出的新思路。看似“山”一样难以跨越、难以负重的任务,我们齐心协力,像蚂蚁搬家一样逐项攻克,人人都力争达成目标,人人都把网点的重点工作放在心上。而团委开展的“青年突击队”攻坚活动,更让我们在这些挑战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在长春路支行的短短三年时间,我实现从团员到党支部书记的转变。更让我自豪的是,培养了一批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青年骨干。三年后我离开时,全体员工均转岗至支行重要岗位。这些成长得益于团委“青年人才库”的跟踪培养,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都能持续发光发热。
在这里,我遇到了“视我如己出”的行长。成为管理者之初,行长如灯塔一样为我指明方向。在不断磨炼与成长中,我逐渐发现了自身的无限可能性。我自创“望、闻、问、切、查、改”六步法,有效提升了支行的内控质量;我组建客服经理柔性团队,成功打破网点壁垒,解决了排班难题;我带领对公团队攻坚克难,实现多个全疆首笔的业务突破,以实际行动为企业纾困,为群众解忧。其实,这些管理上的尝试,很多都来自团委“青年管理者培训班”上的案例分享,让我在实践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这样的支行精神,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不仅唤醒了我们内心坚定的信仰,也让我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有力。而团委倡导的“青年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在抱团取暖中汇聚起更多的能量。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用努力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行长的这席话时常在我心中回荡,回顾过往的十年,我深有体会:这句话无疑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好写照。作为青年员工的代表,我深切感受到工行是一个平台广阔、机会众多的大舞台。这里人才济济,永远不缺比你我更优秀的人。但同时也会发现,只要愿意拼搏努力,这个舞台上也总有属于我们的一席之地。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当犹豫一件事能不能做成的时候,不妨试一试。抓紧一切机会多学一点多干一点,我们会在一次次不断试错、跌倒、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坚持不被人看见,但坚持总会被看见,我自己就是最好的受益者,而团委始终是我们坚持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回望十年征途,那些看似个人的成长印记,实则处处有团委温暖的印记。从初入行时,团委组织的技能比武让我在五笔练习的枯燥中找到方向,在竞赛集训的至暗时刻,是团委“青年突击队”的旗帜给了我咬牙坚持的力量;转岗理财经理的焦虑期,团委的“师徒结对”活动让我遇见了李鹏师父,她的客户日志里藏着的不仅是服务心法,更有团委搭建传承平台的深意;成为基层管理者后,团委的“青年骨干训练营”教会我团队协作的密码,那些“吐槽会”的灵感、“柔性团队”的创新,都源于团委为青年员工开辟的交流阵地。
是团组织,让“笨鸟先飞”的我有了比拼的舞台;是团组织,让转型迷茫的我接住了前辈递来的火把;是团组织,让一群人的奋斗有了抱团取暖的温度。它从不是简单的“组织”,而是青年成长的“孵化器”——在这里,我们的每一次试错都被包容,每一点进步都被看见,每一份初心都被守护。
回首十年,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团组织赋予的“攀登者”勇气、“传承者”自觉、“实干者”底色从未改变。如今作为新疆分行团委书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不仅要延续那些曾照亮我成长的光,更要为更多青年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的初心在工行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让他们的奋斗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彩。因为我坚信,当每一份年轻的力量都被点燃,每一颗坚守的初心都被呵护,我们必将共同书写工行更辉煌的明天。这,便是我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的初心,也是我接过团委工作接力棒后矢志不渝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