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琼 毛丽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日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莹教授团队首次通过真实环境监测,揭示卧室夜间光照与青年血糖代谢异常的关联,创新提出“昼夜节律依赖性进餐时间”的调节作用。该研究为光污染健康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研究成果在《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杂志发表。
数据显示,全球83%的人生活在人工光源环境中,夜间光污染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4小时不间断的光照环境,正在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孙莹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这种看似平常的“夜间光线暴露”,可能是导致我国青年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项历时三年的研究,对256名18岁至22岁的大学生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令人警醒。
研究成果图。受访者供图论文第一作者徐玉祥博士介绍,研究团队使用便携式照度计对参与者的卧室环境进行精准监测,发现当卧室平均夜间光照强度≥3勒克斯(约为月光亮度的30倍)或单次暴露超3勒克斯的时长≥50分钟时,受试者的空腹胰岛素(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血糖代谢指标显著升高。
“3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仅相当于一盏小夜灯或电子设备待机时的微光。”论文第一作者李琪博士解释道,长期暴露于这种低强度夜间光线下,可能通过抑制褪黑素分泌、扰乱生物钟等机制,损害葡萄糖稳态。
研究首次提出“昼夜节律依赖性进餐时间”,发现调整进食时间可有效缓解光照危害,即早餐不晚于9:00,晚餐不晚于19:00,在8小时至12小时内完成全天进餐,睡前5小时结束进食。“研究数据显示,符合3项以上早进食习惯者,睡眠期间夜间光危害效应降低60%至80%。”孙莹介绍,调整进餐时间是一种可行的干预策略,尤其在无法完全避免夜间光污染的情况下,养成早进食规律或能成为保护代谢健康的重要措施。
基于研究成果,团队建议,个人健康方面,可以通过睡前关闭所有光源,使用遮光窗帘,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等方式,优化睡眠环境。同时,规律进餐时间,尽量提前早餐和晚餐时间,避免深夜进食。社会发展方面,要加强公众科普,提升大众对光污染健康风险的认识,倡导“黑暗睡眠”理念。
该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建立儿童青少年光环境健康数据库,为理解现代环境健康风险提供新视角,也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开辟新思路。
研究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