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耀州乡间,麦浪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果园里的苹果正悄悄鼓胀起圆润的肚皮。果农老任却没心思欣赏这丰收前的景致,他望着果园尽头的小路,眉头拧成了疙瘩——去年卖给收购商杨某的苹果,6万多块货款像被风吹走了一样,杳无音信。
"电话不接,家里锁门,这不是坑人吗?"老任蹲在果树下,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送货单,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妻子在一旁抹着眼泪:"化肥钱、农药钱都是借的,这钱要不回来,今年的收成就指望不上了。"2024年2月那场交易,成了压在老任心头的巨石。
铜川市耀州区法院庙湾法庭的法官们接到案子后,迅速开展工作。"不能简单判,得找到根儿。"承办法官翻着卷宗,注意到杨某的应诉材料里反复提到"苹果质量"和"自身患病"。第一次调解,老任拍着桌子要全款,杨某低着头说"实在拿不出",会议室里的空气像结了冰。
法官没急着下结论。第二天一早,他们驱车来到老任的果园。"您看这棵树,去年挂了多少果?"法官指着枝头的新绿,和老任聊起了种植的辛苦。"从疏花到套袋,一天蹲在地里十几个小时,就盼着卖个好价钱。"老任的声音软了下来,眼眶红了。
转头,法官又找到了杨某家。病床上的杨某叹了口气:"不是想赖账,收来的苹果没卖出去,自己又住了院,真是没办法。"看着他家简陋的陈设和药盒,法官心里有了数。
第三次调解,法官把两张照片摆在桌上:一张是老任布满老茧的手,一张是杨某的病历单。"老任不容易,汗珠子摔八瓣换来的收成;杨某也难,遇到坎儿了。"法官的话像春风化雨,"能不能各退一步?"
沉默了许久,老任先开了口:"我少要些,只要能让今年的活儿周转开。"杨某也松了口:"我分期还,每月两千,绝不拖欠。"6万变成4万,一次性付清变成分期履行,握手的那一刻,老任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这起"苹果案"只是耀州区法院涉农调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坚持"调解优先",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法律、讲道理。对果农,他们急其之所急,帮着追回"血汗钱";对涉农商户,他们留足缓冲空间,助力渡过难关。这种"柔性调解"加"刚性保障"的模式,既化解了矛盾,又维护了乡村生产经营秩序,让法治的阳光真正照进了果园深处。
秋天到了,老任收到了杨某的第一笔还款。他站在果园里,看着挂满枝头的红苹果,笑得比果子还甜。远处,收割机在麦田里轰鸣,果园里的笑声和着风声,成了乡村振兴最美的旋律。
作者| 寇庚涛
编辑| 李娟
责编| 雪云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