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荣誉,是对我30多年行医路的认可,更是推动我继续守好患儿生命关的力量!”17日,在福建省医师协会、福建省医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医师节”大会现场,刚获评福建省“最美医师”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林海主任医师,面对记者采访快人快语,话语间满是坚守儿科事业的决心。
从守护八闽大地的危重症患儿
到跨越山海奔赴援藏一线
从儿科门诊里耐心细致地问诊查体
到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
争分夺秒地抢救
再到在我省率先开拓
儿童亚重症病房新领域……
林海的从医历程里
每一次角色转换
都紧紧围绕“为了孩子”的初心
童年种下医者梦
执着深耕儿科领域
“成为儿科医生,是我从小的念想。”林海笑着回忆,听父母说,他不到1岁时因头部疖肿引发40℃高热,经福州市红十字医院医生的精心治疗才转危为安。“这段经历深深烙在我心里,医生的形象格外伟岸。渐渐懂事后,我就立志长大也要当医生,救像我一样的孩子。”
高考填报志愿时,林海的第一至第五志愿全是医学院;毕业后,面对“相对轻松的科室”和“又苦又收入不高的‘哑科’(儿科)”,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刚入行时,他曾跟随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德高望重的慕容慎行教授会诊,见到慕容教授不顾感染风险,拿着眼底镜近距离为重症脑炎患儿检查眼底。慕容教授那句“世界上没有什么职业能比消除他人病痛更加神圣、更加崇高”,更让他坚定了深耕儿科的决心。
为掌握更前沿的医术救治患儿
自1991年从医以来
林海持续埋头深耕
本科毕业工作数年后,他先攻读了3年统招研究生,又先后赴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修深造。
2010年,他参与创建了“福建省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该中心挂靠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
在重症监护领域的长期深耕,也让他养成了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重症监护室里的抢救常常像与死神打仗,患儿病情瞬息万变,判断和施治要快准狠。年长日久,他说话办事都带着股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目前
林海团队主攻儿科常见
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救治
在儿童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
等领域深有研究
近年来科室骨干医生
已先后5次受邀
在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发言
12年重症监护室“以院为家”
援藏留“杵状指”仍守初心
“一切为了孩子”
早已成为林海的职业本能
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重症监护室工作的12年间
即便家就安在医院附近
林海仍常常在医院吃饭、过夜
专为看护重症患儿
前几年,一名患儿全身多器官衰竭,需床边血液净化治疗,当时仅林海掌握了这项技术。为此,他在医院连续住了42天,持续监测患儿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连打理头发和胡子的时间都没有,春节也未回家陪家人。
这份对患儿的赤诚
还跨越山海抵达青藏高原
2007年,林海主动请缨援藏
带着丰富的儿科诊疗经验
为西藏林芝的患儿送去医疗保障
三年援藏期满时
一名曾被他救治的孩子一家
特意赶来送别
那孩子出生后曾重度窒息
如今已能爬会跑
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
林海和家长都红了眼眶
而高原也给林海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长期缺氧让他的十指
渐渐变形成了永久的“杵状指”
“这是纪念我和孩子们一起闯过的关”
他笑着说
许多患儿家长至今感念林海的救治。
2016年11月,我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收治的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迟迟无法脱离呼吸机,经林海会诊确诊为“膈肌麻痹”,病情危重。
“医生全靠您了!”孩子父母哭着恳求。林海安慰道:“别急,我和你们一起努力!”
患儿转入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后,林海带领团队制定程序化撤机策略,逐步训练孩子的自主呼吸功能,还每天让父母穿隔离服探望,让孩子感受亲情。
经过40天努力,孩子成功脱机。
此后八九年,每逢年节,家长都会通过微信发来孩子健康成长的照片;孩子生日时,也总会收到林海快递的礼物。
时过境迁,昔日的医患关系,早已在岁月里化作了热络的朋友情谊。
率先创立儿科亚重症病房
打造“有温度的缓冲带”
2022年3月
林海带领团队在福建省率先
建起儿科亚重症病房
在这个衔接普通病房
与重症监护室的“过渡地带”
家属能全程守在孩子身边
喂饭、讲故事、安抚情绪
“以前孩子要上无创呼吸机
只能送进无陪护的儿童重症监护室
家长在外急得哭
孩子在里头闹着找爸妈
看着太揪心了”
谈及创建亚重症病房的初衷
林海的语气里
满是对患儿与家长的共情
所谓“亚重症”患儿,指的是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存在病情恶化风险、需持续加强监护的孩子,比如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或横纹肌溶解、轻度脓毒症等需密切监测指标的患儿。
这类患儿无需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却需要专业急救能力兜底——放在普通病房,医护重症识别和诊疗经验不足;送重症监护室,家属不能陪护,孩子心理受创且治疗费用高,家长常陷入“想陪不能陪、想治怕花钱”的两难。
林海表示
“这个小小的亚重症病房
能让治疗有力度更有温度
有时这比任何药物都重要
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因此
它还能实现“关口前移”
通过早期干预阻止病情恶化
让更多孩子不用走到
“插管进重症监护室”那一步
去年,广东一名28周出生的早产儿辗转多家医院被拒——孩子脱不掉呼吸机,普通病房接不了,家长又不愿送无陪护的儿童重症监护室。
林海得知后,立即联合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制定方案,在亚重症病房开辟专属房间,积极调试呼吸机参数,每天和家长一起记录孩子的吃奶量、呼吸情况。
“治疗全程,我们母子都没分开!”一个多月后,孩子成功脱机,家长抱着孩子送锦旗时泣不成声。
如今
这个在儿科病区里的亚重症病房
床位已从2张增至9张
年收治患儿超100人
90%以上的孩子
无需再进重症监护室
“家长省了费用,孩子少受折腾
医护也能更精准地守住重症防线
医疗风险大大降低”
林海说
30多年来
林海始终保持着“零投诉”的纪录
门诊时
哪怕患者没挂上号
他也总会加号到最后一个
再累也要把病情讲透
面对焦虑的家长
他语速虽快却字字恳切
总能让人安下心来
如今
他每天依然会快步走进儿科病房
望着家长陪在孩子身边的温馨画面
他的眼神格外柔和
“干我们这行,精神紧绷是常态,但只要能守着这些孩子,看他们闯过难关、恢复健康,我这辈子做的这些事,就都值了。”林海笑着说道。
新媒体编辑 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