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贵州在文旅融合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贵州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民族村寨建设等,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麻国庆在日前举行的“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在蓬勃开展的文旅融合实践中,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径。
贵州积极打造“村BA”“村超”等“村”字号文旅IP,通过推动民族村寨活态传承等方式,将贵州资源禀赋转化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文旅融合进一步推进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村超”“村BA”等文旅IP,是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创新实践。
“贵州通过文旅融合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贵州文旅发展的典范。未来,要继续把贵州的文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英表示。
内蒙古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何生海认为,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此为基础在促进经济文化增长的同时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贵州这种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作为一种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何生海补充道。
贵州各族群众联系紧密,在各种活动中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教授纳日碧力戈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是宝贵资源,要深度挖掘其价值和潜力。
除了民族文化与生态优势外,贵州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打造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资源说,贵州在文旅融合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贵州文旅融合吸引了全国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在体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总结道。
贵州用实际行动证明,文旅融合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高质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的重要力量。研讨会虽已落幕,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多彩土地上,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见习记者 侯天卫)
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