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西安发布
AI应用、插花、剪辑视频、跳尊巴……时下,“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西安年轻人乃至广大市民的新风尚。
是什么让西安人愿意在一天的忙碌后,晚上选择“充电”?
“前方+”记者走进多所夜校,探寻它们如何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以普惠的价格、便捷的位置、丰富的课程,为市民的夜晚注入学习与社交的活力,点亮城市的“第二课堂”。
在职工夜校古琴课上,老师为学员讲解古琴的历史文化渊源。青年夜校:
普惠兴趣 燃情生活
周五晚上,新城区青春驿站内,一堂化妆课正在开讲。
“总觉得妆面不太干净。”“想学快速日常妆!”面对学员热情学习,来自陕西轩翌艺术文化有限公司的曹雪君老师邀请学员当“模特”,现场示范,一一解答。质量工程师李晓丽正是被这超高性价比吸引而来:“民办机构数百元一节课,这里几十元就可以,老师也很专业。”
一上线就“秒杀”的摄影课同样印证了青年夜校的火爆。课堂上,黄思雨老师传授“横平竖直”的拍摄秘诀——开启手机九宫格参考线。更让学员兴奋的是户外实践课,大家现学现拍,水平直线上升。“出片率大大提升了!”学员国亮兴奋地说。
作为最早“出圈”的夜校类型,西安青年夜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普惠”与“兴趣”。
去年起,团市委创办青年夜校。“青年夜校以市青少年宫、各级团属阵地为主要教学点,拓展到与有条件的社区共同合作,再推广到与公益单位、团体和企业合作,不断拓宽青年学艺平台。”市青少年宫副主任李琼说。
青年夜校的秘诀是精准匹配与资源整合:
“看菜下单”调研需求,从课程设置、师资遴选到上课时间地点、学费标准,都基于广泛调研,确保贴近青年所想。
“开门办学”整合资源,广泛招募社会公益力量合作,严格审核资质,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李琼介绍,夜校已形成“市青少年宫-团属阵地-社区-社会力量”的联动网络。
“精细管理”确保质量,建立“学员群+师资群+交流群”体系,专人管理教学点,实现课前提醒、课中跟踪、课后反馈闭环,保证学习效果。
目前,青年夜校教学点已覆盖西安所有区县,共设52个教学点,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化妆、服装搭配、咖啡、茶艺等数十个专业,举办课程69期、授课1700多次,参与人数达17000人次,报名人数达到开班最低要求即可开班,每节课学员学费不超过50元,成为青年释放压力、结交同好、点亮生活的“青春加油站”。
在青年夜校,化妆老师为学员们示范化妆技巧。职工夜校:
公益赋能 助力职场
区别于青年夜校的兴趣培养,市总工会创办的“职工夜校” 主打 “公益与职业技能提升”牌,为广大职工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实用技能培训。
职工夜校有多火?一组数字揭晓答案。
“以7月份招生为例,‘指尖工会’平台报名的人数远超预期。我们计划招生95人,实际报名279人,平台浏览量突破16万,分享超3000次。”小寨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张亚丽说。
职业技能导向是职工夜校的鲜明标识。
无人机操作课堂上,老师手持设备,详细讲解飞行原理、安全规范和航拍技巧。这类聚焦新技能、新职业的课程备受青睐。“技多不压身,再说,就算工作用不上,出去玩也能有用武之地,我正准备买一台新的无人机!”学员小钟兴奋地说。
另一场“视频剪辑”课堂上,30多名学员在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老师赵星瑜首先“批改”上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堂新课则是教大家如何“卡点”,实现画面与节奏的精准匹配。
“做自媒体经常拍短视频,以前对剪辑一知半解。”经过系统学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杨锦涛对加字幕、做特效等技能更加熟练,“作品浏览量从单条500多飙升到10万+,效果立竿见影!”
为了让大家学以致用,课堂采用“理论+实操+反馈”模式,每节课录视频供回放,学员每周交作业,老师在微信群即时点评纠错。“结课后,我们请学员填意向表,结合留言、问卷、投票和课堂反馈,决定后续课程。”张亚丽说。
去年以来,市总工会所属各工人文化宫已累计开设手机摄影、AI基础应用、无人机操作等60门课程,累计授课1436课时,培训职工2.4万人次,成为职工提升竞争力、拓展职业可能的坚实后盾。
职工夜校受欢迎,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工会体系化支撑。
公益免费:完全免费或象征性收费,课程报名常常“秒光”。而且课程聚焦实用,紧贴职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师资保障:整合企业技术能手、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劳模工匠和文化宫骨干,打造多元化优质师资库。
长效管理:市总工会出台十条措施,“标准化”是关键词。不仅明确了夜校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运营规范,实现全市文化宫场地、设备、师资共享及季度协调,避免重复投入,让优质资源流动惠及更多人,还要求每期课程结束必须评估,及时淘汰过时内容,引入新技术新方法,精准对接需求,让职工教育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在职工夜校无人机操作课上,老师为学员介绍无人机构造。社区夜校:
零距离“充电” 黏合邻里
对于下班晚、时间少或者不想走远路的市民,家门口的社区夜校是理想选择。其特色在于“便民”与“邻里黏合”,教学点直接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触手可及的“充电站”和社交空间。
晚上七点,莲湖区梨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普拉提课正在进行。“三、二、一……腿伸直,坚持住!”一小时后,学员彭洁的健身服已湿透,却感觉浑身轻松。年初立下减肥Flag的她,看到社区微信群里的夜校课程便果断报名。“步行5分钟就到!练了3个月,同事都说我瘦了、更精神了。”得知“中国舞”课程呼声高,她表示还会继续“追课”。
创新机制激发参与热情是社区夜校的亮点。阎良区皇冠社区推出“积分制”:居民每上课一次积1分,可在社区超市兑换日用品。社区党支部书记邢朋朋介绍:“我们还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歌舞等成果展演和比赛,‘以赛促学’,居民积极性更高了。”居民李法英感叹:“以前晚上刷手机,现在夜校让生活有意思多了!”
社区夜校的生命力正源于这种贴近性与邻里情。
除了“零距离”便捷可达,还激活了社区资源。社区党组织牵头,摸排辖区资源,委托社会组织运营管理,盘活闲置空间与人才。通过实施“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改进服务水平”的“三去一改”计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功转型为“家门口的学校”。
梨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思雨道出创办初衷:2023年底工作盘点时发现,社区活动覆盖了“一老一小”,却缺乏联系青年的抓手。“调研显示青年渴望参与,但受限于白天工作,对夜校呼声极高。”
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个社区开设夜校,引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提供优质低偿服务,将党群服务中心真正变为服务居民的活力空间,潜移默化地增强了青年群体与社区的联结,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社区微信群:从曾经的“冷冷清清”到如今的“热热闹闹”。居民们从课程内容聊到健身理念、美食分享、育儿经验,甚至主动为社区工作建言献策。
梨园社区夜校课堂上,学员们正在练习普拉提。
西安夜校:
多元供给 点亮夜色
从点燃兴趣的青年驿站,到赋能成长的职工课堂,再到激活邻里的社区“充电站”,这三股力量共同构成了西安夜校生态的鲜明图景。
它们的目标群体各有侧重(青年、职工、社区居民),服务定位清晰互补(普惠兴趣、公益技能、便民黏合),运营主体协同发力(共青团、总工会、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市民夜间学习网络。
夜校生态背后,是西安在探索“嵌入式”公共服务、拓展终身学习渠道、提升城市活力与居民幸福感上的积极实践。
夜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点亮古都西安的多彩之夜。灯火阑珊处,也有西安人默默进行的学习与成长。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来源: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前方+”工作室出品丨主笔:拓玲丨编辑:党美容 谈密丨校对:王军望丨审核:程渭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