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7期,总第940期),原题为《什川古梨园焕新记》。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梨园核心区百年以上古梨树有9000余棵,古树与农家院落交错共生,“园中有家,家在园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年4月15日,什川古梨园梨花盛放,粉白繁花与错落屋舍交织,绘就乡村诗意盛景(张敬德/摄)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黄河臂弯环抱的梨园深处,矗立着一棵480岁的古梨树。扫一扫树干上的二维码,这棵“树王”的“数字生命档案”——树龄、管护记录、生长状态都能显示出来。这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什川古梨园”科学养护工作的一处细节。
5月,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介绍,该系统融果树栽培、种植业和养殖业于一体,兼具抗旱和防涝能力,能够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计。在黄土高原地区,该系统是旱地农业高效适应缺水与易侵蚀土壤的典范。同时,它坚持传统多元种植模式,有效降低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为本地植物和昆虫物种撑起一把“保护伞”。
梨园占地1.2万亩,核心区百年以上古梨树有9000余棵。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古树并非集中管理,而是与农家院落交错共生,“园中有家,家在园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年4月15日至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一行赴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对“什川古梨园系统”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实地评估
古法守护
夏雨初霁,空气清新。从兰州市区驱车沿盐什公路行驶半小时,便抵达皋兰县什川镇。黄河蜿蜒环抱田园村落,远山如黛,薄霭笼树,宛如水墨丹青。
什川古梨树栽培历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当地果农建水车汲黄河水灌溉田园,开始大面积栽植梨树。这里群山环绕,黄河穿境而过,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百年古梨树与黄河、黄土高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农林复合系统。
“包产到户时,别处分地,我们分树。”魏周玉既是当地果农,也是兰州什川古梨园保护中心的一位护林员,他抚摸着一棵300年古梨树的斑驳树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世纪80年代,什川创造性地将古梨树“分树到户”:按人分树,每户大约五六棵、十多棵不等,9000余棵百年古树由此确权到户。如今,每棵古树都拥有专属电子身份证,百年树龄的定位误差精确至0.5米。在核心区4000亩土地上,农舍与古树穿插交错。无人机航拍镜头下,“梨树高过农家院”跃然眼前——这是黄河冲积砂质土壤孕育的生态奇迹,更是“树屋共生”的活态农业标本。
本刊记者穿行在什川镇上车村梨花溪,老屋与古树相依的画面随处可见。“一棵300年的树,能陪伴家族十几代人。”魏周玉介绍,他家院子里有一棵古梨树,一家四代人都受过它的荫庇。什川人宁让屋舍“钻洞”避让枝干,也舍不得砍树建房。苍劲的枝干间,魏周玉现场架起近10米高的木质云梯。
“梯杠间距为50公分,把腿卡在梯杠上,可解放双手,换方向只需换个腿。”魏周玉边说边敏捷地攀爬。在机械无法进入的古老梨园,“天把式”们依靠云梯,完成修剪、授粉和采摘,如履平地。
2025年4月15日,什川古梨园,果农采用“天把式”高空作业方式给梨花传粉(张敬德/摄)这套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天把式”技艺,是什川果农传承数百年的智慧结晶。“清朝时,先民们发明的云梯轻便又稳固,能让我们轻松触及树顶。”魏周玉一边调整云梯角度,一边介绍,“现代升降设备受地面平整度、硬度、灌渠、坡坎的影响,不如云梯灵活。使用云梯,可伸入树体各个部位,精准作业。”
魏周玉介绍,古梨园一般控制亩栽密度为8~10棵,以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促进树体健康生长。数百年前,果农采用嫁接技术,以木梨做砧木,嫁接兰州当地优良品种冬果梨和软儿梨。砧木能提高果树抗逆性,古梨树高位嫁接可减少黑胫病发生。同时,通过科学配置授粉树,促进冬果梨坐果。在数代“天把式”的精心管护以及对管护经验的不断总结下,什川古梨树历经数百年,仍枝繁叶茂。
除了“天把式”,古梨园还传承了延续千年的农耕智慧,总结出一整套顺应自然的病虫害防控土办法。春季梨芽萌发前,抹泥捂虫,枝干上抹一层白稀泥,捂死翘皮缝里的虫卵,白稀泥具有极强的透气性,不会影响古树生长;梨花盛期堆沙,依树基部堆一圈细沙,成锥体型,坡度越大越好,掸枝抖虫,害虫落地重新爬向树体,遇沙坡往下滚,利用沙堆阻止害虫上树;冬季,越冬虫卵藏匿于古梨树翘皮缝隙间,刮掉主干和粗枝上翘起的粗皮,外运销毁或用于烧火做饭、填炕取暖。炕灰是天然钾肥,再施到树下,形成一个农业生态链。
据介绍,果农每年进行两次施肥,大多采用有机肥,在市、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已推广多年。兰州什川古梨园保护中心副主任韩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你看这肥发黑油亮,才是养地的根本。”一位正在搬运肥料的果农拍着包装袋介绍:“闻着没有刺鼻味,和化学肥料完全不同。”
韩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片生态奇迹的背后,有一套严密的保护体系。2019年,《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实施,成立“古梨园保护中心”,为每棵古树绑定管护人:在村农户负责自家树,外出户的古树由护林员专职照料。魏周玉管护着1390棵树,日常巡护防火,忙时组织修剪灌溉。
科技助力
什川镇北庄村水网纵横,滋养着古梨园。棵棵梨树枝繁叶茂,其中一棵表皮斑驳、枝干盘旋、绿冠如盖的冬果梨树尤为令人瞩目。
“它是古梨园的树王。”魏周玉介绍,这棵冬果梨树树龄480年,地围4.2米,树高11米,树冠15米,占地0.33亩,树势中庸,年产量稳定在2000斤左右。
距离树王50米处,另一棵古梨树挺拔健壮,被村民誉为“树后”。它是一棵软儿梨树,树龄478年,地围4.1米,树高10.1米,树冠13米,占地0.25亩,年产量1500斤左右。当年什川先民引进仿制水车十数辆灌溉梨园,位于码头田地的“树王、树后”最先受益。
“这棵树太老了,营养供不上枝头,你看树冠都外移了。”韩磊指着一棵主干空朽的300年古梨树解释道,古梨园研究出一套“救命绝技”——桥接技术,即在衰弱古树旁移栽2至3年树龄的健壮根蘖苗,待新树枝干长到1公分粗时,将其上端嫁接至古树主干,形成新营养通道,既为濒危古梨树提供营养,又为古梨树拄上“活拐棍”,一举两得。
走入古梨园深处的苗圃基地,2000株梨苗构成一座动态“基因银行”。苗圃以三年为期,承载着延续百年的生命密码:首年移栽根蘖苗,次年嫁接优良品种,三年茁壮成材出圃。韩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苗圃采用“移补平衡法则”,每次为古园补栽一株或供给农户十株,必补入一株新苗。这套严密的循环系统,维系着古梨园的自然更迭。
近万棵梨树虬枝盘结,春如雪海,秋缀金果。时间赋予它们苍劲之美,同时也带来了根腐、虫害与树洞的侵蚀。如何让这些“活文物”避免这些危害?
梨园树干上缠绕的黄色胶带、枝头悬挂的红色胶条、释放的天敌昆虫、夜间亮起的太阳能杀虫灯,构成了一道道无声防线。“这些全是生物、物理防控‘武器’。”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果树站站长张文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每年开春,害虫从土壤向树冠迁移时,黄色胶带便成为物理屏障。而红色胶条“梨小食心虫迷向胶条(丝)”则释放出干扰气味,“好比让雌雄害虫找不到对象,影响它们‘谈恋爱’,进而减少繁殖后代。”张文利说,自2020年起,果树站持续引进捕食性天敌昆虫异色瓢虫、捕食螨、草蛉及寄生性天敌昆虫赤眼蜂,开展以虫治虫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配合诱虫黄板和太阳能杀虫灯,园区农药使用量锐减三成,实现“虫口夺果”。落果处理更显巧思——以往烂果堆积滋生病虫害,造成环境污染,如今经红糖发酵制成酵素,上清液可防病,残渣还田为肥。病虫果变废为宝,生态循环链就此闭合。
硕果生金
在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内,游客正在品尝以古梨树干为造型灵感的软儿梨文创雪糕,咬一口便能尝到冻梨特有的“冰沙蜜浆”口感。
在长坡村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魏艳军正将包装好的软儿梨从冷库里拿出来,称重后打包发往长三角地区。
“一棵壮年古树年产量1500斤左右,软儿梨地头价每斤3元,一棵树年收入近5000元。”魏艳军为本刊记者算了笔账。他在合作社负责冷库和车间。合作社负责人魏永波(网名“小魏哥”)当日正带着产品在海外推介。
收入的提升,让果农尝到了甜头。而合作社的加入更推动产业升级。
软儿梨与冬果梨是古梨园的核心品种。软儿梨通过专利“后熟冻藏技术”身价倍增。“冷库里五天逐步降温至零下18℃,再梯度回温,大分子营养转化为小分子,口感如冰激凌。”张文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项专利技术让软儿梨收购价跃升,产品行销全国。冬果梨则借助深加工突围。技术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发“方便热冬果”产品,将兰州夜市传统小吃转化为开袋即食的梨汤、梨汁。
2023年4月10日,在兰州市皋兰县什川古梨园里的商品街,商户为游客推介什川镇特色农产品软儿梨(马希平/摄)“我们要让古梨园的果实告别‘批发价甩卖’,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张文利说。
近年来,皋兰县深入挖掘、悉心培育梨文化,积极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梨产品品牌。
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以什川镇的梨产品作为主营项目,收购量从2012年的40吨一路增长至如今的500多吨。
软儿梨作为应季水果,以往销售期极为短暂,仅集中在每年12月中旬至次年1月初。为突破这一限制,延长软儿梨的销售时间,该合作社与当地政府协力攻克了最要紧的储藏和运输难题。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冷库。软儿梨经过后熟存入冷库,可实现全年销售。同时,通过真空包装、冷链物流等技术手段,打破了运输半径小的困境。
在张文利看来,保护古树远不止于技术层面。部分梨树遭遇根腐病与树洞侵蚀,修复需经历清腐、杀菌、防腐多道工序,单株成本动辄数千元。虽然已建立保护体系,但人的流失仍是挑战。年轻劳力外出务工,老人无力管护,弃管风险增大,护林员的管护压力倍增。只有让梨果变成“金果子”,富民增收才能留住人,保护才有持续动力。
“当古梨园的梨产业越来越壮大,梨果销售火爆,果农管护积极性必然高涨。”张文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古梨园保护的本质,是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