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梧州发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针对农村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痛点”,蒙山县以全区移风易俗试点县为契机,从六个维度发力,推行宴席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礼金上限、服务队伍、监督机制“五个统一”工作法,彰显了“小切口”撬动“大文明”的实践智慧。
图片来源:蒙山融媒党建引领移风易俗
该县以党建为“主心骨”,将文明乡风建设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乡村振兴,县委出台5个指导性文件,推行“一线工作法”,为工作提供顶层设计与落地保障。
该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带动群众自觉对标看齐。夏宜瑶族乡党员黎庆平嫁女时简办宴席、用彩礼支持女儿创业,成为当地“喜事新办”典范。
蒙山镇北楼村推行“党委联村、支部联屯、党员联户”三级网格体系,1名党员对应8至9户家庭,通过定期走访收集民意,将移风易俗融入日常。在党员示范下,北楼村今年劝退15起宴席,邻里纠纷同比下降40%。
此外,该县纪委监委、组织、宣传等11个部门联合推进殡葬整治、乡村法治、家风教育等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从县委顶层设计到党员一线示范,从三级网格精准治理到多部门协同作战,蒙山县以党建引领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移风易俗推进体系,让文明新风吹入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群众自治创新治理
蒙山县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以创新自治形式,将外部要求转化为群众“我要改”的内生动力,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在蒙山镇北楼村“积分超市”里,食用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整齐排列,货架上方的“文明储蓄银行”字样格外醒目。这套“物质+精神”激励体系,将乡风文明等6大项指标细化为量化指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均可获积分,积分高者还可享受教育、信贷优惠及评优资格。“一月一评比、一季一兑换、一年一表扬”的机制,让积分从“纸面数据”变成“真金白银”,形成“积分改变习惯、习惯养成文明”的良性循环。
除了推行积分制,各村镇组织开展的210多场“乡村夜话”“瑶乡夜话”等群众恳谈会凝聚村民共识,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新圩镇新圩村依托村小组长,培育“让文明简单一点”志愿服务项目;汉豪乡樟村村和夏宜瑶族乡六海村分别打造村民议事长廊、农情会话屋,搭建群众民主协商平台……这些创新实践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让群众真正成为移风易俗的参与者、受益者,为乡风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化滋养乡风文明
该县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形式,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为乡村注入“精气神”。
该县打造“文明我来说”宣讲品牌,下设“读书路上我来说”“家风故事我来说”等主题,编排快板《婚事莫铺张》等特色节目,用乡音讲述身边事。活动至今已开展1500余场,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
长坪瑶族乡将瑶族婚嫁、山歌、刺绣等非遗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婚嫁表演保留“嫁郎”等核心民俗元素,简化部分繁琐仪式,倡导了婚事简办;村民用瑶族山歌新编移风易俗内容,借“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形式广为传唱;瑶族刺绣志愿服务队传授技艺,绣出美好向往和勤劳传承。
此外,文圩镇依托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先生故乡的背景,打造“武侠故里·文化之圩”新时代文明风景线,融合侠义精神与现代文明;新圩镇古定村深耕“德”“孝”等传统文化,结合产业旅游等创作“‘桃’你欢心、文明旅行”等文化景观。
服务创新减轻负担
该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多元创新服务为群众减负赋能,让群众负担更轻松、生活更美好、幸福感更充实。
农村红白宴席开销大,陈塘镇下漂村顺势推出“乡厨互助”模式,由65名专业厨师和40余名热心帮工组成的“乡厨互助队”,在村里有红白事时,自愿返乡,自带厨具,分工协作,以成本价为乡亲们操办宴席。村民覃庆峰算了笔账:“大伙一起帮忙,邻里关系也更亲密了,宴席支出现在能省四成多。”
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少村屯搭建特色服务平台。夏宜瑶族乡利用村祠堂、村组群众聚集点或闲置房屋,设立50余个“农情会话屋”,通过“零距离”沟通搭建干群“连心桥”,推动道路扩建2处,安装路灯49盏,建设停车坪5个、污水处理池1处,让民生关怀可感可知。新圩镇双垌村创新推行“集群制”管理模式,将1140户农户划分为157个“集群”,每个集群设集群长,使文明实践、政策宣传等服务精准到户到人,成功化解56件家庭邻里纠纷,治安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殡葬改革破除旧俗
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的“硬骨头”。该县通过宣传引导、制度约束、服务优化等举措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不仅简化了丧事流程,更重塑了乡风文明。
西河镇古排村以“多元化宣传+村民自治”推进殡葬改革,全村实现火葬率100%,丧事简办、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汉豪乡大车村推广“一元利是”,既保留互助传统又卸下人情重担,全村红白事支出平均下降40%,还形成“礼房指导+理事协调+村民自治”体系,村民从比排场转为争当“文明户”。
引导青年婚恋新风
该县将青年婚恋引导融入移风易俗,创新模式与载体,培育文明健康、理性节俭的新型婚恋观,助力青年从“脱单”到“脱俗”。
民政局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在“520”、七夕等日子举办集体颁证活动,弘扬简约文明婚俗新风,获新人们积极响应。团县委搭建交友活动平台和兴趣社群,吸引500余名适龄青年参与,促成30余对牵手,缓解部分青年社交圈窄、婚恋压力大的问题。
同时,为青年定制个性化团建交友活动;在乡村发动返乡青年担任婚俗宣传员,将文明婚俗理念传到40余个行政村;联动高校和返乡青年举办歌会等,搭建跨地域交流桥梁,助力20余对青年组建“新蒙山家庭”。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蒙山县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婚嫁彩礼降幅超35%,红白事花费大幅下降。如今的蒙山,厚养薄葬观念深入人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风正帆悬启新程,文明花开满蒙山。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美满的新图景,正在蒙山大地上绚丽地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