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本文字数:1478,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作者 | 第一财经 何涛
8月19日下午,深圳、广州警方先后发布警情通报,分别对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阮某平(男,63岁)和余某翔(男,73岁)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根据通报,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特殊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假冒特殊身份参加社会活动;余某翔涉嫌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等身份。两起案件都在进一步侦办中。
而在数天前,还有一名顶着“外籍院士”名头的人物“翻车”——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苏辙后人”的苏文,3年前签约将向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项目投资33亿元,事后证实是一场骗局,并且其自称的身份漏洞百出,基本可确认为假造。
社会上滥竽充数的“野生专家”不少,但冒充院士、顶级智囊或退役将军的,还是较为罕见。按理,这种头衔既正规又稀少,假冒很容易被识破,为何骗子们仍敢于冒险,并屡屡得逞?这背后无疑包含多种促成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属骗子们精准拿捏住了“猎物”的功利心态和“权威崇拜”心理。
绝大多数普通人,往往难免对权威和光鲜头衔抱有更多的信任。这背后是对专业知识、社会地位甚至权力的尊重,无可厚非。骗子们正是利用了这种社会普遍心理,用虚构的光鲜头衔来轻易获取信任。同时,当下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以“成功”和“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也给了骗子们以可乘之机。在这种价值观下,只要能带来“资源”和“效益”的就是“贵人”,不可避免地会降低人们的警惕性和辨别力。
在上述社会心理文化背景之下,骗子们一番包装打扮,便很容易营造出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对于一些急需“资源”“门路”的人来说,那光环背后就是求之不得的项目投资,是生意资源或仕途助力,却全然忘了辨别光环的真伪。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在个人投资创业和地方招商引资两种场景下发生。因为这两种场景下的个人和地方政府都求“资(源)”若渴,而骗子虚构的“资源”,往往是为前者量身定做,无疑极具吸引力。
河南郏县政府的受骗经历可谓现身说法。郏县经济尚属薄弱,2024年GDP仅为233.5亿元,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12.9:35.8:51.3。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1亿元——还不到苏文许诺投资额(33亿元)的六成。面对如此诱人的“大饼”,郏县领导“犯迷糊”,也显得有点可以理解了。
根据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情况通报,在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项目招商推进过程中,“我县确实存在对企业前期考察不深入、重大项目论证不充分、对网上查询显示的苏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等身份未核实问题”。
从媒体报道来看,可以说,急功近利、权威崇拜和制度漏洞,共同为假院士苏文提供了横行无忌的“通行证”。这三者哪怕抽掉其中任何一环,都很可能避免这场荒诞剧。
郏县政府通报最后称,“我们将认真反思、以此为戒,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效,坚决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如何避免?在笔者看来,首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其次是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和科学决策机制,最后是将好的制度落实到执行上。
以上是对于一个组织或机构而言。作为个人,要避免被头戴虚假光环的骗子“迷糊”住,应在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盲从权威,无论对方是真权威,还是假权威。
做到这些,作假行骗者也就没有了市场,世间多一份“治”,少一份“乱”,也少一些人上当受损。
(作者为第一财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