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测水电气消耗、系统互联互通、成立数字化团队……日前,在安徽英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设置好进料重量、液位等参数后,机器便进入全自动模式进行原料的配置工作,整个过程实现无人值守。
在数字化浪潮下,这一幕在中小企业已不是新鲜事。
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助力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搭上发展“快车”,成效全国领先。
需求导向,“小快轻准”
“过去,公司面临生产效率低、质量控制难、能源消耗高等问题。为应对行业竞争压力,我们借力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安徽英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健才说,目前,他们100条PVC生产线和60条丁腈生产线通过数据驱动,优化了生产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作为医疗耗材供应商,安徽英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近些年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搭建共享平台,建立信息管理网络,创新数字化管理模式,打造“高性能防护手套智能工厂”,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在技术的加持下,目前,该公司生产效率提升23.85%,产品良品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21.15%,年销售收入增长80%,年利润增长100%。此外,工厂还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车间智能化联网比重达92.85%。
安徽英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是我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近年来,我省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导向,重点遴选、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针对性开发了一批行业属性强、赋能效果优的“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同时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助企纾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助力企业在创新、市场、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等方面实现价值提升,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与竞争力。
“多亏了政府部门的帮助,让我们这个传统的生产企业也能插上数字化翅膀。”安徽曦强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岭说,公司刚开始转型时缺乏懂信息化的人才,资金也比较紧张,加上部分员工的不理解,靠自身力量推动数字化转型比较困难,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与数字化服务商建立联系,实现全链路溯源管理,公司也扭亏为盈。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今年上半年,我省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增实现改造的企业3841家,累计实现改造规上企业2.05万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3.02%,全省重点行业规下企业数字化应用覆盖率已达71.9%。
示范引领,激发动力
近日,省工信厅公布2025年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包括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在内的52家企业智能工厂成功入选。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新型“三药”及“三药”中间体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当前化工行业安全管控落实难、信息共享较差、数字贯穿难等主要挑战,该公司采用特殊作业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无人机防御系统、周界智慧识别系统等,搭建融合多元技术的安全管控智能化应用场景项目,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的可预测、可管控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数字化改造后,公司年节约成本达850万元,整体生产效率提高33.32%,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6.70%,运营成本降低14.59%,在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为化工厂智能化转型树立标杆。”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岳伟说,公司应用多元技术推动安全管控智能化,相关系统业务功能标准化程度较高,适合在同行业中大范围推广应用,也可进行跨行业的应用验证。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经营管理决策,还有助于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扩展市场空间,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然而,数字化转型前期投入高、不确定因素大、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量大面广,部分企业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感到担忧。
安徽环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数字化转型时,进展并不顺利,“不懂改、不敢改”思想普遍存在。该公司专门安排管理人员去复旦、浙大等院校进行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到国内外数字化转型头部企业实地学习。如今,安徽环新集团上下已形成“数字化必行”和“早行早受益”的共识,数字化改造也由之前的“看着干”向如今“抢着干”转变。
为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我省坚持“点线面”一体推进,“点”上印发《安徽省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打造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线”上打造省级龙头企业示范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面”上培育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改造,同时加大城市试点建设力度,全方位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今年上半年,我省“点”上打造了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56个,累计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129个、先进级智能工厂284个,“线”上打造省级龙头企业示范项目12个,“面”上培育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26个,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改造,推荐马鞍山市获评国家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芜湖市获评国家第二批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动区域试点加快建设。
多方协同,赋能助力
“传统锂电池隔膜质量检测采取人工目检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精度不稳定,标准还不统一,数据也很难追溯。现在好了,我们运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了锂电池隔膜质量在线检测,提升检测效率和成品率。”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汪洋说。
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中起到隔离正负极、保持电池内部电化学环境稳定的关键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
“目前,我们通过PLC传感器、RFID、条码扫描枪等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质检信息,形成完整的‘产品—工序—批次’关系链,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正向追溯(查来源)和逆向追溯(查去向)。”李汪洋说。
数字化转型是渐进发展、螺旋上升的长期过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资源有限,需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发力,通过政策扶持、平台赋能等举措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近些年,我省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根据企业诊断业务量和效果,按每户最高5万元对各地给予一定补助,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根据设备(含软硬一体设备)投资额的10%、软件投资额的50%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奖补,同时根据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实际使用量,结合企业生命周期、使用效果等,采取后补助方式,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给予一定补助等。
未来,我省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2.0版,积极开展“百园万企数字化转型江淮行”、中小企业数字化诊断等活动,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记者 张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