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国免签政策持续“更新迭代”,已覆盖旅游、商贸、过境等多场景需求,成为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截至今年7月30日,我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46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对55个国家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此外,还有海南入境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等区域性免签政策,加之一站式入境服务、口岸签证等创新性措施,免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商贸和访问。
签证便利推动了全球“China Travel”的热潮。入境旅游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吸引力、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全面优化过境免签政策不仅在于入境便利,而且吸引全球游客的注意力,提升中国在全球旅游市场的可达性。大批国际游客纷纷化身中华文化体验官,既游览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传统名胜,又到成都感受“赛博朋克”城市风貌,去浙江体验茶文化,去苏州体验“夜游昆曲”项目。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传统客源地和新兴客源地旅客人数均实现较快增长。
签证便利开启“经贸加速器”。积极推进优化各类免签政策,是我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战略举措。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加速重塑的背景下,我国通过降低人员流动门槛,为跨国企业和商务人士搭建了更便捷的合作通道,也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相关人员来华进行市场考察、客户洽谈及售后服务更加便利,提升了跨境商贸活动的效率。进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期间,不少展商“拎着新品”就来,促使全球优质商品加速进入中国。
签证便利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平台。免签政策吸引了更多外国朋友探索中国真实面貌,为实现文化感知和价值认同创造了条件。外国游客或商人深入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场景,一个真实立体、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热情友善的中国正被世界越来越多人感知和认同。TikTok上,越来越多游客用第一视角记录旅行、美食、市井生活,传播中国文化,评论区“现代中国”“便捷高效”等关键词频现。
也要清醒看到,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可能会因为游客数量的激增,面临基础设施和服务供应不足的问题,小语种导游覆盖率不足也影响旅游体验。未来需要继续强化政策供给、“旅游+”产品供给、服务环境优化等,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完善政策供给。加快实现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区域联动开放格局。鼓励地方持续探索和推进智慧旅检建设,实施创新性入境便利化举措,做好边境管理和安全检查。用好“一带一路”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要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更大程度直接触达优质境外游客。
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鼓励各地将产品开发与国潮文化、美食文化、民俗风情、节庆文化等相结合,与影视、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与遗产古迹、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加大休闲类、体验类等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体系。做好“行前服务”,推出面向免签游客的定制服务,推动“点—线—面”旅游通道建设。
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实施重点景区国际化改造计划,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等,优先在4A级以上景区实现多语种服务全覆盖。围绕资源高效配置、服务无缝衔接、市场深度融合目标,构建过境免签地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推动国内旅行社与境外旅行社加强对接合作,通过自主外联、提供地接服务等方式促进境外游客来华旅游。运营好海外社交平台,加强与粉丝互动沟通、与知名人物合作推广,构建海外新媒体传播矩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