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之声)
普萘洛尔作为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常被应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但其传统合成过程耗能高、时间长、杂质多,后期需要分离提纯。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借鉴生物酶的“天然巧思”,设计出一种特殊的仿生膜反应器,让心血管药物的制备更快、更纯、更节能,走上“纳米高速公路”。
01
建成分子高速通道
在人体内,酶分子就像一群能工巧匠,凭借狭小的通道精准锁定反应物,高效又省力。
科研人员借此灵感,在先前研发的氧化石墨烯(GO)膜的基础上,利用“氨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NGO)”造了一张“仿生膜”。膜内部层层堆叠的纳米通道,就像分子级的高速通道,原料分子在里面有序穿梭,遇到膜内分布的碱性催化位点,快速完成化学反应。
与GO膜相比,NGO膜由于引入了碱性催化位点和更宽敞的通道,使反应的催化效率更高,单位时间内的催化效率(TOF)比GO膜高了8倍以上。
▲GO与NGO膜的制备与催化性能02
让反应更“听话”
研究发现,除了在膜里“加装”碱性位点外,调节膜层与层之间的距离(层间距)同样重要。
从分子的角度看,要完成化学反应,就好比要翻越一道“能量山坡”。研究人员通过温和的热退火,让NGO膜的层间距逐步缩小。结果显示,层间距越小,普萘洛尔的合成转化率和纯度就越高。
▲NGO膜的层间距调控理论计算结果显示,随着层间距的减小,分子在合成普萘洛尔时需要跨过的“山”变矮了,爬坡更省力,反应就更快、更彻底。
与此同时,副产物形成需要爬的“山”反而变高了,分子更难翻过去,因此杂质也就难以生成。最后,普萘洛尔成为主导产物,整个反应变得更“听话”,受动力学控制更强。
▲层间距调节对反应“能量山坡”的影响03
高效可拓展
通过调节配方,在23°C下,这张膜可以让普萘洛尔的合成转化率和选择性都接近100%,总反应耗时不到4.63秒。
实验表明,同样条件下,NGO粉末催化剂的TOF只有2.27 h⁻¹,而NGO膜催化剂能达到17.48 h⁻¹,优于传统模式。
▲NGO膜提升催化性能及效率该技术不仅能高效合成普萘洛尔,还能拓展到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吲哚洛尔、萘哌地尔等多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合成过程同样快速、绿色。
▲一张膜,合成多种药物目前,该研究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NGO膜作为一种可连续使用的高效“纳米膜反应器”,为绿色制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5.102243
下一篇:智能坐便器比较试验结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