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万佳)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打造“冰城红领巾 童心跟党走”未成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项目品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19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哈尔滨日报社联合哈尔滨市博物馆、北大荒博物馆、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共同举办了“烽燧少年志”2025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交流活动。全市30余名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团优秀成员踏上了一场追寻红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的文明实践之旅。
在行走中感悟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在哈尔滨市博物馆“抗战烽火中的哈尔滨”展区,一件件浸染硝烟的文物、一张张定格烽火的面孔,将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带回白山黑水间那段气壮山河的岁月。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展出照片254幅、展品202件。讲解员通过文献资料、实物图片与复原场景,回顾了革命先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抗战的英勇事迹,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凝神聆听、驻足观展,深刻感悟东北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意志与“未惜头颅新故国”的崇高品格,真切领会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忠贞报国、勇赴国难、血战到底。面对先烈“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们掷地有声喊出“烽燧少年志,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文明实践”的口号,将这份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信念融入血脉,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澎湃动力。
走进北大荒创业史诗,于黑土地汲取奋进力量
参观完“烽火中的哈尔滨”,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们走进北大荒博物馆,穿越时光长廊,见证“莽莽荒原”蝶变为“中华大粮仓”的拓荒史诗。
泛黄的老照片、褪色的书信与磨得发亮的搪瓷缸生动还原了北大荒开发中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的壮阔历程。三代拓荒者历经近80年不懈奋斗,将昔日人迹罕至的荒原,建设成年产456.65亿斤粮食的“北大仓”,成为国家最大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守护粮食安全的战略“压舱石”,书写了独属于北大荒人的人间奇迹与对祖国人民的赤诚奉献。
高8米、长28米、总面积达224平方米的全国最大室内浮雕《北大荒人颂》,镌刻着“挺进北大荒”“人力推犁”“魂归塞北”等32个开发历程中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百块铜板铸成的“故人墙”上,12429位长眠者的名字熠熠生辉。每一处细节都深深震撼着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们,让他们在心灵的触动中,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牢牢镌刻在内心深处。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无论攻克学习难关,还是未来建设家乡,都需要这种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精神。
听抗战英雄故事,在服务奉献中践行爱的承诺
在哈尔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们以实际行动传递真挚关怀,与福利院人员亲切互动、暖心慰问。他们不仅带来精心准备的节目,更与李兆麟将军孙女李海滨、赵尚志将军侄女赵战利亲密交流,亲耳聆听抗日英雄的家国情怀。福利院女孩们表演的手语舞《名字叫中国》,生动抒发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活动将爱祖国、爱家乡的宏大主题,具象化为尊老扶弱、关爱他人的日常实践,让宣讲员们深切体会到:文明实践并非空洞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真诚问候、每一份微小善意的具体行动。
开展“冰城红领巾 童心跟党走”未成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项目,是我市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文明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未成年人中落地生根,教育引领广大未成年人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实践路径,引导未成年人深刻理解并自觉传承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龙江优秀精神谱系,进一步探索构建我市全域实践育人体系。活动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城市文明浸润深度融合,形成“立体课堂+沉浸体验+文化传承”的特色模式,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为坚定信仰,外化为勤学笃行、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助力未成年人在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生动实践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接下来,红领巾文明实践宣讲员录制的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要内容优秀宣讲视频将在市属媒体全面展播上线,进一步扩大影响,带动引领广大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提升文明素养,以城市小主人的担当,积极投身城市文明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