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20日电 2020年8月20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合肥举行。这片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的区域,以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扛起国家发展引擎的重担。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GDP总量超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25%。
五年后的今天,围绕“三地一区”建设,安徽争当“上进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答卷”上奋笔疾书——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新台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当前,安徽省正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方位加强与沪苏浙各领域合作,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勇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融合:一体化协同“链式”推进
“产业在哪里,我们的客户就在哪里。”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埃夫特是国内知名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埃夫特董事长游玮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区域锂电、光伏、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头部客户集中,覆盖了公司90%以上的高端客户群体。”
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安徽躬身入局。
最新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中,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成功获批。长三角已基本建成“主制造商—供应商”的大飞机产业体系。在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方面,安徽不断破局——安徽应流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温合金叶片已成功应用于C919、C929等大飞机,合肥地区的航空企业承担起氧气系统、油箱防护系统等国产化任务,坚持自主创新。
一辆新能源汽车,见证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四轮”驱动——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4小时生态圈”助力新能源汽车成长为长三角重要的万亿级产业增长极。拥有奇瑞、江淮、蔚来、比亚迪等整车龙头企业的安徽,与长三角地区核心供应商紧密咬合,通过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赛道“弯道超车”。
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3.0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一辆车带动一条产业链,截至2024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零部件产业营收比重占全省汽车产业链总营收的近一半。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由埃夫特牵头组建的长三角机器人高速高精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在长三角开展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行动中,安徽立项实施国家级、省级项目90个。其中,围绕量子通信组网、汽车轻量化、多模态大模型等方向,安徽牵头组建6个创新联合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共同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只争朝夕”
两束光源映衬出创新光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内的“合肥光源”,与来自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虽然相距近500公里,但双方联合共建的位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项目工程建设如今正有序推进,共同探路科技创新共同体。
“它其实是一个圆形的加速器,使命是产生世界上最亮的X光,是我们看到微观世界的显微镜。”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主任刘志介绍,“合肥光源”与“上海光源”在运行、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近一年来,长三角协同创新蹄疾步稳。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达成“两心同创”计划,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加快建设;安徽本源量子科技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率先实现“量超融合”共同体。
数据显示,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集中体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半数分布于长三角地区。在系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安徽迎来一系列转折性、全局性的深刻变化——“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祖冲之三号”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在合肥布局建设的13个大科学装置,协同效应、集聚态势加速形成。
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安徽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企业、拥有专利均居全国第一,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
“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受益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聚变新能董事长严建文说:“以科技创新为例,合肥是全国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大科学装置带来的创新力量和‘沿途下蛋’成果,结合合肥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了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
从区域“软实力”到发展“硬支撑”,安徽距离长三角的物理距离未变,辐射范围却大大增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安徽不断激发创新动力。
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