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大连爱心车队的志愿者在火车站寻找需要帮助的旅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表 隋文锋本报记者 智曼卿 田甜 许蔚冰 费嘉维
引子
暑假期间,活跃在城市各处的志愿者身影格外亮眼:有人驻守海滨,救援突发意外的水上运动者;有人来到交通枢纽、文旅场馆,为游客市民指引方向,助其深度感受风土人情与景观文化;更有人默默坚守,将暖心关怀送到“一老一小”身边。
这些暑期志愿者究竟活跃在哪些领域?如何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暖心?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海域紧急救援
装备不离身 时刻准备下水
“嗨……需要帮助吗?是不是回不去了?”“需要,快来拉我们一下,没劲儿了……”“别担心,我们来了。”几天前,大连傅家庄浴场海域,西岗区万众应急救援中心的“张先生”(网名)等志愿者,驾驶救援艇,在距岸边较远的海面上找到两条孤零零漂浮在海面上的桨板。桨板爱好者因力竭而趴在桨板上,无力地向救援船挥手。
当天,万众救援主城区队的志愿者们接到求助电话:傅家庄浴场附近海域,有桨板爱好者因离岸风漂向深海。正在星海志愿者服务站值班的“张先生”等志愿者,立即驾驶两艘救援艇赶赴涉事海域,找到求助者并将其送回岸边。
不到30岁的“张先生”在一家企业上班,热心公益、身体素质好。去年初,他申请加入了万众救援主城区队,利用下班时间、周末及节假日参与救援。从参与志愿服务站值班开始,他跟着老队员学习外伤处理、救援常识,还参加救援队组织的统一培训,以及急救、舟艇驾驶等专业课程,如今已成为该救援队一线救援的“生力军”。
“罩哥、阿博、坦克、晓丹等老队员,不管是水域、山地救援,还是应急处理,技术和心态都让我佩服。”“张先生”说,和老队员一样,他购买了重型激流浮力马甲并随身携带,“时刻准备着,有需要就跳进水里救人”。
作为国内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大连的水域救援中,志愿者队伍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大连市西岗区万众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赵东斌介绍,万众救援主城区队200多名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为保障救援时效,已在星海湾、凌水湾、小平岛三处南部海域设志愿服务站,常年有志愿者轮班值守,配备救援快艇,接到溺水、海上失联等求助或协同救援信息后,可就近立即行动。
志愿者彼此之间多用网名称呼。志愿者“坦克”笑着告诉记者:“不都说‘做好事不留名’嘛。”
组建爱心车队
“家里来客了,送送很正常”
8月16日,周六,大连火车站出站口,大连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刘杰,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主动上前询问一名带小男孩的白发老人:“大妈,您要去哪?我们是大连志愿者,有车可以免费送您。”老人略显紧张地回答:“姑娘,我带孙子想看看大海,20年前来过大连,正愁坐什么公交车。”
刘杰指着身旁另一位志愿者、小学老师王萍手里的标识牌说:“您看这牌子——‘大连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带3岁以下儿童、陪70岁以上老人及行动不便的来大连的旅客’,您放心!”得知祖孙俩当晚就要返程,刘杰帮他们规划了经济实惠的市内观海路线,随后开私家车将二人送到星海公园。临别时,老人紧握着刘杰的手:“真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太感谢了!”刘杰留下电话:“家里来客了,送一送很正常,千万别客气。”
刘杰去年就加入了“大连爱心车队”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由大连市小善大爱公益服务中心等单位发起,目前有200余名志愿者携私家车加入。截至目前,大连爱心车队从去年成立以来免费接送外地游客约3600人。
跟穿梭在大连火车站的私家车车主一样,在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也有一群志愿者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而忙碌着。每天上午8时许,随着游客入园,景区碱蓬草先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迅速进入“服务模式”。
在“潮来潮往”景点,志愿者崔雨正帮带孩子的游客拍照。拍完后,他还细心地帮游客调整照片亮度。“我们俩想拍合影还得麻烦陌生人,有志愿者帮忙太方便了!”来自西安的游客连连称赞。志愿者们或协助老人小孩,或为摄影爱好者推荐最佳拍摄角度,或讲解红海滩的“红色密码”,用贴心、专业的服务丰富游客的体验。
本溪市图书馆内,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将《昆虫记》递给志愿者谢红伟:“阿姨,这本书找不到家了。”谢红伟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咱们一起帮它找,好吗?”两人并肩走到书架前,依据扉页分类号,顺利将书归位。书脊嵌入书架的瞬间,像钥匙落进锁孔,女孩咧嘴笑了,笑容洋溢在脸上。
本溪市图书馆文化志愿队有102名志愿者,从协助图书借还、期刊上架、阅览室管理,到引导自助服务、反馈读者意见,他们已深度融入图书馆日常运转。“志愿者的意义,不仅在于付出,更在于点亮他人眼中的光。”谢红伟的话道出了志愿服务的初心。
关爱“一老一小”
一次心酸催生一个志愿项目
立秋过后的第二天,宗建敏等20余名志愿者,携带大包小包地来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福养老服务中心。刚进大门,就有不少老人站在窗户前和他们打招呼。
“小宗啊,一猜你今天就能来!”“宋姨,今天要给你们包饺子。”宗建敏笑着回答。话音未落,大家便各司其职地忙碌起来,他们要赶在中午前,为院里近百位老人包好“秋天的第一顿饺子”。
这些来到老人身边、用行动传递温暖的身影,是阜新市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自2018年成立以来,这株“向日葵”始终将阳光洒向最需要关爱的“一老一小”,累计服务儿童超3万人次、老人2000余人次、自闭症儿童青少年千余人次。
“暑假结束前,我们还要搞一场‘小花伞’活动。”宗建敏告诉记者。一次进校为留守儿童开展沙盘游戏时,宗建敏发现一名小女孩总紧攥小花伞沙具。女孩说,爸爸打工回来送过她一把粉色小花伞,“看到它就像看到爸爸”。这份心酸催生了“小花伞”儿童身心健康关爱项目。如今,这个项目像一把真正的“保护伞”,为孩子们撑起安全天空。志愿者们走近留守儿童,向他们传授防性侵、防溺水、交通安全知识,用沙盘游戏、团体心理辅导、一对一疏导抚慰心灵创伤,开展亲子活动和家庭教育讲座,努力修复着孩子成长的基石。
如何让志愿服务
更有成效?
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如何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
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大连市小善大爱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官升有多年志愿服务经历和项目组织经验,他认为,持续开展对志愿者的培训必不可少。
对于志愿者的培训一般分为志愿行动前培训和日常各类培训。志愿行动前培训,既能强化志愿团队的协作与执行能力,也有利于维护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双方的权益。以 “爱心车队” 项目为例,该项目要求志愿者提前参加安全与文明培训,并完成相关材料填报:包括核查驾驶证、车辆保险有效期;明确驾驶规范,如行车中不吸烟、不接打电话、不超速、礼让行人;拍摄照片或短视频前须征得游客同意;严禁从事推销产品等营利行为。
而常态化的日常培训是提升志愿者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重要支撑,不同服务领域的志愿组织均结合自身需求开展特色培训。
宗建敏说,并非所有志愿者最初就能为老人、孩子提供专业陪伴,因此需开展细致培训与提醒。针对老年人志愿服务,引导志愿者理解 “真正的关怀是安静陪伴而非打扰”;面对困境儿童时,提醒志愿者不贸然揭开孩子“伤痛”,而是营造“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用专业的倾听与接纳实现疗愈。
本溪市图书馆定期开展志愿者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工作场景,通过案例讲解与模拟操作,向志愿者传授图书分类、索书号解读等实用技巧;同时注重提升志愿者沟通能力,尤其针对小朋友、老年人,指导其用温和耐心的语气与读者交流,让服务更具温度。
万众救援队则聚焦“专业化救援”,通过培训提升志愿者救援能力与身体素质。该救援队主城区队副队长王博介绍,目前队中多名志愿者已取得多项专业证书,包括国家应急管理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应急救援员及导师证、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评员证、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员及导师证、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证、国际应急救援潜水小艇操作员证、心理急救员及导师证等,为科学、安全开展救援提供保障。平日里,救援队还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并通过“老带新”模式,帮助新志愿者快速提升应急救援专业能力。
下一篇:水韵钢城 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