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造船,硬是在看似被“冻住”的地方闯出了活路。它蹚出的道儿,值得琢磨:
第一脚:没人走过?那就自己踩出路!面对12米以下电动渔业船“无标可依、无籍可入”的行业性困境,福安自己摸索出一套技术参考指南,给小渔船解决了“身份”难题,让“绿舟”能名正言顺下水。我们急需更多像福安这样的“基层破冰者”,敢于在政策模糊地带先行先试。敢试,路才通。
第二招:单打独斗?抱团才能跑得远!福安电动船舶的崛起,绝非孤军奋战。它的背后,有“电动福建”的东风,挨着宁德时代这棵“大树”,牵手顶尖院所攻克技术难关,更以本地强大的船舶配套供应链为基座。这就拧成了一股绳:省里指方向,巨头供核心,学界出点子,地方扎深根。光靠一头热,劲儿使不长。新产业想活得好,得像福安这样,把各方力量拢成一片,才能自己“造血”得活水。
第三板:老底子过时?是宝贝,不能丢!郑文祥把对老木船的感情都刻进了船模里,那是根。“福安造”的船能在国际上吃得开,靠的是闯市场练出真本事——反应快、活儿细,靠的是老手艺的创新精神。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发新枝”,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这才是长久之计。
敢于在无人区“凿冰”,善于在产业链“织网”,精于在传承中“创新”,“电动福建”乃至“电动中国”的巨轮,必将在全球竞争的深海中,驶向更广阔的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