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焕发非遗时代光彩
创始人
2025-08-20 03:26:42
0

近年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破界传承”。借助动作捕捉技术,敦煌壁画的飞天在虚拟展厅中舒展飘逸;利用算法生成技术,苗族银饰的錾刻纹样在交互装置上变化流转;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让曾经困于坊间地域、依赖口传心授的古老智慧和藏于纹样图案、唱腔技艺中的文化密码,通过代码、像素、数据流等多种形式获得“新生”。因此,通过打造互动性、沉浸式体验,可保留非遗的“活态内核”,突破时空界限,让非遗在现代人指尖滑动,与千年文化产生心灵共振。

一是进行数字记录保存,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非遗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等。传统非遗传播形式以口传心授和实物承载为主,但随着时间流逝与传承者减少,容易面临失传风险。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非遗进行全方位的采集、整理、记录、存档,建立“非遗数字基因库”,能实现持续永久保存。例如,可运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传统剪纸制作过程,完整呈现纸张的折叠、刀具的走势和作品的成型等各步骤;利用3D扫描技术,采集传统木雕、陶瓷等手工艺品的纹理、造型等信息,从而建立物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借助语音识别与文字转写技术,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技艺讲解等转化为文字资料。将以上多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分类整合,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能够实现对非遗元素的深度解码和数字化存储,便于后续教学、研究及创新应用。

二是推出沉浸式体验,打造非遗虚拟实景空间。伴随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层出不穷,为人们深度了解非遗演进、感受非遗之美提供了新窗口,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非遗的价值与魅力。例如,用户可通过佩戴VR设备,“置身”鼓楼之中,观看侗族大歌的表演,感受大合唱在木质建筑群中回荡;利用AR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们利用手机扫描传统建筑相关图片或模型,屏幕上便会自动出现立体的建筑模型,动一动手指,便可查看建筑内部结构、装饰细节及文化寓意,让古老的建筑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还可以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互动,人们可通过手势、动作等与虚拟的非遗元素进行实时互动,如参与虚拟逛庙会活动,与虚拟角色一起舞龙、舞狮、猜灯谜等,增强用户体验感与趣味性。

三是加强数字化传播,拓宽非遗传承传播边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互联网进步,提高了非遗传播速度,拓展了非遗传播格局,使非遗从传统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从地域传播迈向全球传播。一方面,视频平台可作为非遗传播的新阵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示高超技艺、弘扬非遗提供了渠道。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可通过发布视频来展示蜀绣针法技巧;糖画艺人可借助视频呈现栩栩如生的糖画作品诞生过程等。这些饱含生活气息、彰显艺术魅力的短视频,可吸引大量观众,激发人们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表文章、发布图片,以多种方式深入解读非遗的文化内涵,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非遗之美之妙的同时,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魅力。除此之外,一些地区可对当地非遗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集资讯介绍、线上课程、互动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非遗APP,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传播。

数字媒体浪潮奔涌不息,非遗传播需要主动拥抱科技、锚定发展方向,才能实现深刻蜕变与重生。构建“数字基因库”,让非遗元素永恒“备份”;打造虚拟空间,让古老的智慧“触手可及”;推动数字化传播,讲好非遗故事,让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非遗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创新传承,需要守护文明根脉、融入生活灵感,实现技术迭代与文化坚守的平衡,让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官不作为和作风问题治理工作自...   根据《关于在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中开展领导干部为官不作为和衙门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12345热线“点单式轮训”提...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莉)近日,苏家屯区营商局创新实...
关于不严不实的自查报告范文 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
最新或2023(历届)卫校自我... 今年已经是我进入卫校的第三个年头了,也是最后一个,名贵的中专三年生活已濒临序幕,感到十分有必要总结一...
关于为官乱作为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根据××××的学习要求我认真学习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力戒“为官不为”的相关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