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胡瑞智 谭海波 刘扬 85年前,杨靖宇将军以身殉国。英勇牺牲前的最后时刻,已经断粮5日、双脚严重冻伤的他,孤身一人面对近200名敌人仍然坚持反击,留下慷慨之言:“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当年,由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人民共同发起的抗日游击战争,以“环境之困苦、斗争之残酷、时间之长久”著称,其艰难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属罕见。 85年后,杨靖宇的传人——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靖宇支队”传颂着他的事迹、继承着他的遗志——保持冲锋,直至胜利到来。
胜利冲锋
近日,皖东腹地,一场跨战区联合演习在硝烟中拉开帷幕。该旅作为红方主力,在陌生地域与蓝军展开全要素对抗。 “前方进攻路线受阻!”就在发起进攻的关键时刻,承担主攻任务的该旅合成一营接连遇到难题——连日暴雨致使任务区遍布泥沼,重型履带式步战车行进艰难;蓝军趁此机会在几处关键隘口布设反坦克雷场,将进攻路线彻底封死。 战机转瞬即逝,上级赋予的任务必须完成。危急时刻,装步一连五班班长李啸博率先跳下战车,带着连队数十名步兵匍匐接近雷场,用匕首探地,捡树枝做标记,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安全通道。 为了胜利,坚持到底,绝不屈服。这个旅的前身,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杨靖宇支队”。 80多年前,在东北山林间,这支部队曾在“无房可住、无衣可穿、无粮可吃”的绝境中,与日寇周旋数年。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对抗饥寒。面对日寇的疯狂围剿,战士们以树皮草根充饥,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坚持游击,许多战士冻伤牺牲,却无一人退缩。 他们的牺牲铺就了胜利之路——从一次次冲破敌人封锁线到数次在交战中取得胜利,这支部队住在冰封的狗熊洞,啃着冻土下刨出的枯草树皮,一直坚守至反法西斯胜利号角吹响在中华大地。 在旅史馆前,树立着一尊4米多高的铜像。杨靖宇将军保持着右手扶枪、左手握住望远镜的姿态,威严而坚定地注视着他的传人。每逢新兵入营、重大任务出征,这个旅的官兵必至将军铜像前,庄严举行宣誓仪式。 去年建旅日,旅队收到来自杨靖宇孙子马继民老人的亲笔信,随信附赠一张老照片,上面是杨靖宇殉国地旁一棵名为“常青树”的苍松。照片背面,是殷殷嘱托——树要常青,根不能断。
攻坚之路
英雄的故事、传承的英名、不断的精神,这些时刻在提醒这支部队的官兵们保持冲锋的姿态。 那是2008年的夏天,汶川地震,正在参加联合演训的部队接到救灾命令,仅用2小时完成全旅动员,出动各型车辆数百台、人员上千人,连夜挺进震中。 行进途中,车队遇到山体滑坡,落石将前进道路掩埋堵死。数十名官兵手握破碎锤和切割机,顶着余震中持续滚落的碎石,硬是在塌方体上方凿出一条3米宽的生命之路。 2017年,随着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旅队迎来历史性转折——从传统装甲部队转型为多兵种协同合成旅。转型初期,面对装备操作不精通、维修人才匮乏、战术配合生疏的困境,这支部队再次发扬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迎难而上。 某连二级军士长谢元文主动请缨担负新型坦克试训任务。他带领多名专业骨干吃住在训练场,昼夜钻研装备操作,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全旅所有坦克装备调试。 修理连二级军士长路飞博面对火炮维修无教材、无专家、无设备的困境,辗转联系院校专家百余次,利用废旧零件自制维修工具,手绘的火炮分解图被称赞比原厂图更实用。 通信连二级上士麦宗杰自学数据链路搭建与战术协同知识,编写操作手册,组织全员培训,用半年时间实现全旅通信网络无缝对接。 面对合成难的问题,旅党委积极担当,打破兵种界限,组织“盲盒式”对抗演习——模拟实战环境,各兵种随机组合。官兵们在一次次磨合中培养出默契,战术配合愈发娴熟。旅队最终实现从单一兵种到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转型升级,战斗力大幅提升。 2019年,集团军组织该旅赴朱日和开展首次跨区实战演习。演习期间恰逢暴风雪,某型指挥车在极寒环境中“罢工”,显示屏结霜、液压油凝固,被导演部判定“退出情况”。 艰难时刻,路飞博带着攻坚班毅然冲进风雪荒原,用棉被包裹水箱升温,靠手摇泵恢复液压压力。最终,在发起进攻前的最后10分钟,让指挥车“起死回生”。全旅各要素紧随其上、密切协同,顺利完成所有演习任务。当年,他们被集团军表彰为“强军兴训先锋旅”。
胜战尖兵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这是由杨靖宇亲自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振奋激昂的歌词在这支部队代代传颂。 今年初,该旅组织官兵前往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寻根。 这里是杨靖宇殉国之地。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纪念碑矗立在松柏之间,笔直如剑。抬眼望去,碑石上镌刻着朱德同志题写的大字——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那段冬天太难熬了,当时很多抗联战士们说,活着比死都难。”一同参观的靖宇县政协文史委专家王德金介绍,每年近7个月的冰雪季节,让抗联官兵举步维艰。他们躲藏的深山中,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0摄氏度。 “他们如何抵挡这份严寒?他们怎么可能抵挡?”探寻与追问,萦绕在参与寻根活动的该旅二级上士柏庚心头。 单薄的棉衣被树枝剐得破烂不堪,没有棉衣的则身着单衣、头缠破布、腰裹麻袋片。没有食物时,只能以野草枯叶充饥,御寒的棉絮也被当作口粮。因为棉絮粘喉咙,要搓成小团和着雪水才能囫囵咽下去……一件件展品、一段段介绍,对柏庚内心触动很大。 “抗联先辈们不是绝地求生,而是绝地求战,战至最后一人。”柏庚分享他的寻根感悟,“抵御寒冬的不是单薄的衣衫,而是守护家国的血性,是坚强不屈的意志,是捍卫民族独立的理想之光。” 近几年,为适应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战略要求,旅队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积极探索智能化、无人化作战背景下军事训练转型路径,自下而上、成体系开展装备技术革新深度实践。 今年初,全旅召开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会,来自基层的数十名技术骨干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与装备革新设想。在各个连队的技术革新“梦工厂”,创新能手源源不断涌现。他们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让装备更好适应未来战场的打赢需求。 “一切为了未来战场上的胜利。技术革新工作室在深夜总是灯火通明,集智攻关的研讨会上大家争着发言。”该旅领导介绍旅里的新景观。近年来,他们攻克数十项革新难题,多项成果在全集团军推广。
下一篇:白杰品股|震荡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