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以前阿爸总说,咱苗家人靠山吃山,可这山太高,路太陡,年轻人只能跑山外头打工,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也能学手艺养家。”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龙河镇龙场村的苗族汉子杨文富经过培训,如今已经是项目部的一名钢筋工,稳定可观的收入让他不必远离孩子奔走他乡。
2023年3月,中铁四局参建沪昆高速安顺至盘州段扩容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该局不仅关注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更细致体察沿线少数民族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推进培训技能、参与公益事业、助力爱心教育等举措,让温暖抵达村寨。
“改路小组”畅通出行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贵州的形象写照,项目部刚进场时,村里的既有道路非常狭窄,施工受限,村民出行也需绕很远的路。
要扎根当地,就得先解决百姓的出行难题。项目技术人员走遍了永丰村、龙场村、上官村等乡镇周边9个村寨,详细标注了既有道路坑洼点、陡坡段和村民主要出行路线。结合施工需要与民生需求,专门成立“改路小组”,在规划便道时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
“从我们永丰村到龙河镇上,要背着背篓绕行好几里山路,遇到下雨天更是难走。”每次赶集都是当地苗族老人头疼的事。
通过“改路小组”的精心施工,4个月完成了8公里的既有道路和9.25公里的永久道路改造,还修建了3座人行天桥供村民出行。如今,村民再也不用绕远路、踩泥路。新建的钢栈桥也缓解了镇上每逢周三赶集以及春节期间的道路拥堵状态。
据统计,项目部进场以来,先后援建龙河镇永丰村村道650米、马场镇波那村村道160米,翻修镇篮球场、双龙村村民活动广场、马场镇云盘村村民活动广场,累计投入155万元。
技能培训班“授之以渔”
项目部管段内苗族村寨占三分之一,其余也多为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村里生活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
如何帮助当地居民提升技能、就近就业,实现“授之以渔”?项目部通过公开课堂的模式,组织开展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向当地居民讲授钢筋绑扎、电焊等专业技能。
双龙村村民张永洪以前没修过路,经过培训后会识别混凝土标号了,知道什么是路面平整度、防滑纹,还学会了桥面防撞护栏钢筋焊接。“有了一技之长,我以后就能找到好工作了。”
截至目前,该局已经免费开展30余期培训,累计培训200余人次。
心理疏导打开心扉
项目办公室的年轻职工林奕良大学所学专业是应用心理学,日常走访中了解到,当地家庭留守儿童多,他发现这些孩子敏感、孤独,容易自卑,不愿和人交流。
何丽(化名)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女生,母亲早早离家,父亲精神有些异常。作为家里的老大,她每天放学回来就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看管年幼的弟弟妹妹。
刚开始,面对林奕良的聊天和问题,何丽一言不发,完全是回避的状态。林奕良为她做了心理测评,通过沙盘游戏,帮助她打开自己,看见内心的需求。经过几个月的聊天和疏导,何丽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也慢慢打开心扉,愿意主动沟通了。“将来我也想上大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林奕良说,这是他听到最开心的一句话。
针对这些情况,项目部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10名青年职工与贫困学生结对。给予学生500元至2000元的资助和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还陆续向学校捐赠空调、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件等教学设备,使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这些付出和善举,被沿线少数民族村寨的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以赠送土特产、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回馈。每逢苗族传统节日,永丰村的村民都会邀请项目部的员工参加文化活动,观看芦笙演奏和苗族舞蹈,品尝长桌宴、坝坝宴,企地融合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