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田间地头的“技术智囊”
创始人
2025-08-20 02:17:31
0
8月11日,李文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 雷蕾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雷蕾

“现在棉花已进入田管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水肥供应和防治病虫害。”8月11日中午,烈日当空,在五师八十一团十二连的一块棉田里,今年56岁的李文蹲在地上,用手指拨开棉株底部的枝叶,仔细查看棉花生长和结铃情况。

李文有多重身份,他既是连队职工,又是农资店负责人,更是一名让职工群众信赖的特聘农技员。

作为特聘农技员,李文深知农业生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每年春播、田管和秋收的关键时期,他积极配合连队抢农时、抓进度,确保从棉田整地到播种各环节衔接顺畅;秋收时,他忙着指导职工群众做好棉花采收的安全保障和质量把控,为职工群众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多年的田间实践,让李文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对土壤特性、各种作物习性了如指掌。棉田出现杂草和病虫害时,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问题,获得职工群众的好评。

2023年,八十一团招聘特聘农技员,李文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特聘农技员后,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年在连队服务职工群众不少于100天。

无论是之前从事连队“两委”工作,还是担任特聘农技员,李文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坚持学习涉农知识,不断积累生产管理经验,主动填补知识漏洞和补齐业务短板,只为能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他常说:“作为一名特聘农技员,自己得先懂技术,才能帮大家解决问题。”

十二连1.4万亩耕地里,小麦、玉米、棉花是主要作物。哪里有种植难题,哪里就有李文的身影。

“现在种地,光靠经验可不行,还得相信科学、运用科技。”李文深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中。

“李技术员,你推荐的‘核春137’小麦品种真不错!”十二连职工李大龙远远就朝李文喊道。

李大龙承包的368亩地,是李文全程护航的“典型”。2023年,李大龙尝试采用小麦套种玉米技术,李文从播种、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为其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当年,李大龙家的小麦单产460公斤、玉米单产450公斤,实现了“一年两熟”的高产目标。

2024年,李文通过参加培训了解到新品种“核春137”小麦具有抗倒伏、产量高的特点,便主动向团场职工群众推荐试种。当年八十一团1300多亩“核春137”小麦单产突破500公斤。

“今年,我还按李技术员说的来,心里踏实!”李大龙说。如今,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已在八十一团推广4000至5000亩。

在棉花种植上,李文同样是“革新派”。他推荐的棉花品种“劲丰合45-4”,让十二连职工王桂全的80亩棉田连续三年单产超过460公斤。

“以前是‘一膜六行’,边中行差异大,密度太大影响通风。在李技术员的指导下,我现在改成了‘一膜三行’‘一膜四行’,这种种植模式采光好、结铃多。”王桂全边说边比画,还说多亏了李文的帮助,他家的棉花产量才会逐年提高。

“搞农业不能吃老本,技术更新的速度比作物长得还快。”李文深知这个道理。去年12月,他参加兵团举办的农技班培训,10天里记满了一个笔记本。回来后,他就把“冬小麦种植技术”用到了实践中——今年五师双河市在八十一团十二连试种的100亩冬小麦,在他的管护下,单产达460公斤以上。

2024年,李文获得师市“优秀特聘农技员”称号。面对荣誉,他笑着说:“我就是个种地的,能让大家多收点、多赚点,比啥都强。”

如今,在八十一团的田野上,李文的身影依然忙碌。这位扎根基层的特聘农技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更多“科技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丰硕的“致富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浴血荣光》:让历史告诉未来   作者:王洪 王紫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复旦大学博士生)  电视剧《浴血荣光》以1927...
重庆渝中公安:创新网约房智慧监...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兴路228号的熊猫公馆,2017年竣工,位于重庆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交通便利,距离解...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开幕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淼 付真卿 陈俊伶)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
机关作风整顿个人自查报告模板 ...   自市委、市政府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活动以来,通过认真学习,发现自己还有许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认真加以改...
18岁小将爆冷背后,藏着国乒新... (来源:上观新闻)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WTT欧洲大满贯男单1/32决赛,18岁的国乒小将温瑞博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