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在南通海安,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科技镇长团。他们既是高校院所的“科技红娘”,又是地方产业发展的“智囊团”。自2012年首批科技镇长团进驻以来,102名成员以“精准对接、接力服务”为使命,架起了一座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黄金桥梁”。13年间,他们累计促成校地合作项目340余项,112个科技人才项目获市级以上立项,为海安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专班”
精准服务跑出加速度
“过去是按地域分片,现在围着产业转!”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施金华手持产业链图,介绍着海安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新思路。近年来,海安打破地域限制,按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领域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带着企业的“技术需求清单”,奔赴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所高校“按图索骥”。
在海安开发区科创园,由团员刘超牵线筹建的“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已从最初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升格为校级地方产业研究院,蜕变为集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于一体的“创新苗圃”。这里吸引了5个创业团队“拎包入住”,孵化项目18个,年产值突破亿元。园区负责人感慨道:“从场地协调到技术攻关,每一环都是历任团员‘接力棒’的精准传递。”智能制造车间里机器有条不紊运转,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并肩调试设备,正是科技镇长团“围着产业转”的生动缩影。
“企业的痛点,就是我们的课题。”这是科技镇长团的共同信念。在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科技镇长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科技镇长团助力海安在省智能工厂建设上实现零的突破——东材、威尔曼等3家企业获评2024年省级智能工厂,2025年联发、鹏飞、弘盛等12家企业获评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的“海安方阵”正在加速成型。
从“技术难题”到“产业突破”
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
“从技术难题到产业突破,往往只差一座桥梁。”团员王华滔来自复旦大学科研院,缘于一次产业调研,他成功将某院士团队2项重要成果带到中国天楹转化,校企双方签署合同标的达1600万元。业界评价,此次“强强联合”将提升我国绿电制氢能力,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助力低碳转型和绿色化工生产。
在李堡镇的南通明诺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场关于无人驾驶环卫车的技术对接正在紧张进行。了解到企业的智能驾驶技术需求后,团员杨万扣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与江苏省大块头智驾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联系。双方经过多次线上研讨,最终达成合作意向。“技术跨界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新机遇。”明诺公司董事长邵建根感慨道。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历届团员合力推动“海安太原理工大学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成功揭牌,正全力打造校地协同创新的标杆示范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策源地。团员余敏化身“国际红娘”,促成南通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智能装备领域国际合作;团员顾绘推动在雅周建立“乡村振兴社区学院”,为200多名“新农人”讲授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新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
这些故事背后,正是科技镇长团“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务实作风。
从“任期团员”到“终身指导员”
人才链激活创新链
2025年初,一场特别的聘任仪式在海安举行:30位离任科技镇长团团长及团员接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指导员”聘书。老团员马自勇激情表态:“离任不离心,我们将继续为海安引入强链补链项目!”这支“智囊团”凭借深厚的高校人脉,持续为海安嫁接资源。
在“高校海安日”“海安高校院所行”等品牌活动中,镇长团每年组织20余场对接会,带着企业“上门求才”;通过“团室共建”模式,与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覆盖人才工匠培养、数字营销转型等六大行动;牵线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设立研究院;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推动建设的磁性材料创新中心,获批“江苏省院士专家(磁性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我们传递的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套‘精准识才、精心用才、精诚留才’的机制。”施金华说。
在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暨“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中,科技镇长团的“桥梁效应”展现得淋漓尽致:西安交通大学高红霞教授发布工业视觉技术,助力本地企业升级智能安检系统;东南大学专家团路演电磁感应焊接装备项目,与海安机器人产业园达成合作;太原科技大学校长梁卫国亲自带队,为鹏飞集团回转窑技术难题“把脉开方”。
活动现场,15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超市”琳琅满目,12个新质生产力项目集中签约。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赋能,海安科技镇长团用十余年接力跑出了一条“校地企共生共荣”的创新路径。科技成果转化没有“最后一公里”,只有“永远在路上的下一公里”。在海安这片热土上,科技镇长团的“接力棒”仍在传递,更多的“科技红娘”正奔跑在产业链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通讯员 苏丹 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