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旭)8月19日下午,“e法耀陇原”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主题采访活动在庆阳市华池县拉开序幕。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商业媒体平台及甘肃省内新闻网站的30余名媒体记者走进南梁革命纪念馆,探寻这片红色土地上法治精神的萌芽与发展。
南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的华池县,这里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更是红色法治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步入纪念馆,圆形穹顶中央的党徽熠熠生辉,23枚小红星象征着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的23个苏维埃县级政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据了解,20世纪初期,因列强入侵、军阀混战,陕甘地区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的火种悄然生根发芽,最终燃遍了整个陕甘大地。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件件珍贵文物,记录了革命先辈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逐步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并尝试进行法治建设的艰辛历程。
1934年,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标志着这片红色土地上有了正式的政权机构。政府成立后,迅速制定了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其中不乏对法治建设的初步尝试。“边区当时就明确规定了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的严厉措施,这体现了革命政权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据介绍,这一规定,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初步践行,为后来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里,法治精神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法治文化。
“这次活动,首站来到了革命老区华池南梁,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片红色沃土上法治建设的蓬勃生机。当地群众也积极参与线上普法互动,这种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普法相结合的方式很有意义。相信接下来的每一站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普法新体验。”中国甘肃网记者王星懿说。
放眼今天的甘肃,红色基因在一代代法院人手中接力,从“马背法庭”到“车载法庭”,从“炕头调解”到“云上审判”,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颗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心。
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南梁精神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转化为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