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武汉报道
8月的武汉,接近40度的高温,即便夜幕降临,那份灼人的热浪也丝毫没有减退。
一群由21名听障学生组成的舞蹈队借着酒店外微弱的灯光,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他们在手语老师们节拍的引导下,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蹲伏都力求精准到位,汗水顺着她们紧绷的脖颈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她们专注的神情和连贯的动作。
在寂静的深夜里,这群逐梦的身影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女子群舞《巴女拓影》正在排练。
这支名为《巴女拓影》的女子群舞,是重庆代表队为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精心打磨的作品,巴渝文化的坚韧与灵动在她们的肢体语言中悄然流淌。
除了这支浸润着本土魂脉的群舞,重庆代表队还带着声乐《幺妹儿住在十三寨》与戏曲《黎明前的小信使》奔赴这场艺术之约。
女子群舞《巴女拓影》正在排练。
三个节目,绽放巴蜀文明
记者了解获悉,此次精心打磨的3个参赛节目均植根于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向全国观众展示山城独特魅力的艺术窗口。
舞蹈《巴女拓影》的灵感源于重庆璧山东汉崖墓石棺上珍贵的羽人舞图像,旨在再现东汉巴渝舞女“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的曼妙风姿,让沉睡千年的巴渝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焕发生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灯戏的原创作品《黎明前的小信使》,则根据经典小说《红岩》中“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改编,用地方戏曲的形式传递革命精神。
《黎明前的小信使》排练现场,指导老师的身影穿梭在演员之间,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动作要领,他们用夸张的口型、重复的示范和温暖的肢体语言,帮助演员们克服身体条件的重重限制,演员们则以无比饱满的热情回应,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在舞蹈队伍中,17岁的李香南格外引人注目。她不仅要克服听力言语障碍带来的无声世界,还要面对脑瘫带来的肢体协调挑战。每一个看似流畅的舞步背后,都是她与身体进行的无数次对抗与磨合。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但她的眼神始终紧盯着手语老师翻飞的手势,身体随着无声的节拍律动。
对于李香南和她的伙伴们而言,舞蹈最大的挑战在于建立一种超越听觉的集体默契。排练厅内,音响的音量已调至最大,但演员们并非用耳朵聆听,而是依靠21双眼睛紧紧追随着3位手语老师的手势节拍——那是她们感知节奏、协调动作的关键。为了让节目臻于完美,唯一的秘诀就是反复排练,让每一个动作都形成肌肉记忆。
“我们每天训练接近8小时,虽然辛苦,但内心非常充实。”李香南通过手语老师表达着心声。
这群无声的舞者,用身体语言生动诠释着追梦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30岁的声乐演员邱裕倢,是名肢体残疾人,在指导老师的细致点拨下,她反复打磨着参赛曲目《幺妹儿住在十三寨》。毕业于音乐院校的她拥有扎实的功底,但依然没有丝毫懈怠,坚持每天加练,不断雕琢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邱裕倢与搭档反复打磨参赛曲目《幺妹儿住在十三寨》。
“能代表重庆站上全国汇演的舞台,我无比期待,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邱裕倢的声音里透着坚定,她告诉记者,她将会倾注全部热情投入训练,用最好的状态去完成这场意义特殊的表演。
其实,无论汇演的结果如何,她们已经跨越了自身的局限,战胜了前行路上的诸多艰难。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份在困境中绽放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胜利,足以惊艳时光,温暖人心。
为残艺绽放搭台赋能
这是一场残疾人艺术汇演,但对于重庆而言,它不仅仅是一场表演。
重庆市残联宣传文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高强度的集训不仅是为了在赛场上争创佳绩,更是希望通过艺术汇演这一平台,向全社会充分展示重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近年来,重庆市残疾人特殊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成功举办全市第六届、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选送的8个精品节目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西部片区)中斩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荣登西部片区榜首,创下历史最佳成绩;先后精心打造出舞蹈《步步生花》《大足石刻》、小品《甜甜的》《纳斯姐的服装店》、音乐剧《世界那么多人》等一系列广受赞誉的原创特殊艺术精品;众多优秀的残疾人演员更是频频亮相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阿拉德纳国际特殊天赋艺术节等国际舞台,让重庆残疾人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闪耀绽放。
艺术是跨越隔阂的通用语言。当重庆残疾人的艺术作品通过汇演被公众看见,人们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残疾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差异,而非“能力缺陷”的标签。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