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引子: 一个从实践中萌发的宏大目标
1998年初 ,一纸命令将我带到了广袤的朱日和草原。彼时 ,这⾥即将从⼀个传统的装甲兵训练场 ,扩编为全军科技含量最⾼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 最初 ,我和团队的⽬标是尽快建成“五⼤系统” ,摆脱演习导调“⼀张图、⼀⽀笔、⼀部电台加跑百⾥”的落后模式。然⽽,⼀个更宏伟⽬标的诞⽣,却是在我们取得初步成果之后。
到2002年,随着“五⼤系统”部分硬件的落成,我们成功建成了显控系统与⽆线传输系统。借助⼗辆微波摄像车 ,我们终于能将演习点的实景画⾯实时传回导调⼤厅。我曾天真地以为 ,这⾜以让指挥员们告别⻛沙 ,安坐室内指挥。但现实很快给了我⼀记重击:指挥员们来看过⼏次,却⼜回到了尘⼟⻜扬的前沿阵地。他们告诉我 ,视频画⾯只能看到“点” ,⽽打仗需要看“⾯ ”。他们需要掌握的 ,是红蓝双⽅兵⼒ 、⽕⼒ 、信息、保障等⾏动要素构成的综合态势 ,这些是局部零散的视频⽆法给予的。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反思 ,并由此提出了⼀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建设⽬标——“把指挥员请进导调⼤ 厅看演习”。这不再是⼀个模糊的⼝号 ,⽽是⼀个能⽤严谨技术语⾔描述的系统⼯程。 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建设⽆线通信⽹ 、显⽰控制等基础设施 ,更要开发⽕⼒交战、 电磁对抗、核⽣化威胁等⼀系列模拟系统 ,并攻克数据编码、 军标显⽰ 、系统集成等标准化难题。这是⼀个庞⼤⽽复杂的蓝图 ,在它的指引下 ,我们秉持“分步实施、边建边⽤ 、逐步完善、系统集成”的理念 ,开启了⻓达⼗年的艰⾟征程。
第一阶段: 奠定基石, 从硬件到数据的初步探索(2000 —2006)
⽬标确⽴后 ,我们⾸先要解决的是“骨架”和“⾎脉”问题。在2000年⾄2006年这段时间⾥,我们的⼯作重⼼是搭建基础硬件平台,并实现初步的数据采集与应⽤ 。
这期间,⼏项关键的硬件系统相继建成:激光实兵交战系统:实现了实兵对抗、数据裁决,杜绝作弊,推动了实战化训练,成为检验和孵化未来战⼒的核⼼平台。这是实现“打得准、裁得公”的核⼼。系统投⼊使⽤后,我们终于摆脱了过去演习“打不响、炸不掉”的尴尬。每⼀发“⼦弹”和“炮弹”都携带编码,每⼀次命中都有数据记录。
通信⽹络建设: 我们架设了⽆线⽹桥通信系统和⽆线麦⽒通信⽹ ,初步构建了覆盖演兵场的⽆线 数据传输链路。同时,建成了多座中继通信铁塔 ,并实现了对机房的远程遥控 ,确保了通信的稳定与可靠。
在硬件搭建的同时,应⽤软件的开发也同步进⾏ 。我们开发了激光实兵交战系统的交战态势显⽰软件 ,初步实现了演习态势图的⽣成和对演习实体的远程控制(如远程加注弹药和远程遥毙);同时,战损数据统计软件也应运⽽⽣,能够实时统计双⽅的兵⼒损失。虽然这些系统在当时还⽐较初级,数据也相对孤⽴,但它们第⼀次让演习数据“活”了起来,为后续的系统融合与深度应⽤奠定了⾄关重要的基础。
第二阶段: 深度融合,数据驱动的“全景战场”(2007— 2012)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打基础,搭建系统的"骨架"和"血脉",那么2007年至2012年就是我们为这个系统植入"神经"和"感知"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都迎来了质的飞跃。
硬件⽅⾯,⼀座全新的导调⼤厅拔地⽽起,内部配备了巨幅LED⼤屏幕、先进的显控系统、 ⾳响系统和不间断电源 ,并建成了可与前⽅指挥所实时“⾯对⾯”的电视会议系统。此外 ,⼏⼤关键模拟系统也 相继建成: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2008年建成 ,它能模拟真实的战场电磁⼲扰 ,让参演部队在“电磁迷雾” 中接受考验。
核⽣化威胁模拟训练系统:2010年投⼊使⽤ ,使部队能在模拟的核⽣化攻击下进⾏训练。通信⽹络升级: 先后建成了CDMA和更先进的MacWill宽带通信⽹ ,数据传输的带宽和稳定性⼤幅 提升。
场区监控与交战系统升级:完善了场区监控系统,并对激光实兵交战系统进⾏了全⾯升级,使其能与更多系统⽆缝对接。
更重要的是应⽤软件的深度融合。我们开发了⼀系列强⼤的应⽤系统 ,如多维侦察平台,它能将零散的数据整合成直观的⼆维、 三维战场态势图;电磁和核⽣化态势显⽰ 、控制与评估系统,能实时展现 ⽆形战场的对抗情况; 以及⾥程碑式的实兵演习千分制评估系统和实兵演习综合态势显⽰系统。这些系统将来⾃激光交战、电磁对抗、核⽣化模拟、后勤保障等不同维度的数据进⾏实时汇集、分析和呈现,最终在导调⼤厅的⼤屏幕上,形成了⼀幅动态、精确、完整的“全景战场”。
数据不再是孤岛,⽽是汇成了奔腾不息的“数据江河” ,真正发挥出了其巨⼤的、决定性的作⽤ 。
梦想成真:导调大厅里的指挥艺术
经过10年的不懈努⼒ ,到了2012年前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这⼀时期 ,基地的信息化系统 与实兵演习不断磨合 ,各项技术⽇趋成熟,“把指挥员请进导调⼤厅看演习”的⽬标逐步变成了现实。 2013年 ,全军第⼀⽀专业化“蓝军”旅也在朱⽇和亮相。这⽀蓝军部队完全模拟强敌作战编成和战术 , 成为锤炼红军的“磨⼑⽯ ”。
陆军“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是我们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总参首长首次全程坐镇导调大厅,依托我们构建的信息化训练系统,指挥了全部七场红蓝实兵对抗。演习中,蓝军旅凭借训练有素、 战法娴熟与地形精熟 ,取得“六胜⼀负”的骄⼈战绩 ,彻底颠覆“红军必胜”定势 ,在全军引发巨震。
如今 ,⾛进朱⽇和基地的导调⼤厅 ,指挥员们看到的不再是零散的视频 ,⽽是由海量数据汇聚成的、 ⾼度逼真的三维战场态势。红蓝双⽅的兵⼒部署、⽕⼒打击、 电磁对抗、后勤补给等信息⼀览⽆余。
更重要的是,训练指导思想也随之发⽣了深刻转变。为了最⼤限度锤炼红军,导演部打破了过去“背靠 背”对抗中信息相对隔离的模式 ,尝试将掌握的战场态势数据实时推送给蓝军指挥所。这意味着蓝军可以近乎“透明”地掌握红军的动向 ,从⽽能够更加精准、致命地设置战场陷阱。这种“开天眼”的蓝军 , 给红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 ,也逼迫他们必须像实战⼀样思考和决策。
意义深远:面向未来的练兵平台
“把指挥员请到导调⼤厅看演习”,这看似只是地点的改变,实则蕴含着我军训练模式和战⽃⼒⽣成模式的深刻变⾰ 。⾸先,它实现了训练与实战的对接。通过我们构建的⾼度仿真的信息化环境,官兵们在演习中所经历的情况与未来战场相差⽆⼏ 。
在这⾥,没有预设的剧本,导演部依据客观数据裁决胜负。据统计,朱日和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已在此举行了数百场实兵对抗演习和网上推演,上千名军师旅指挥员率近百个师旅数十万官兵轮番鏖战,反复验证并优化了大量训法战法,也催生了数十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其次,这⼀转变体现了科技对战⽃⼒的倍增作⽤ 。朱⽇和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军推进科技兴训的缩影。 通过引⼊复杂电磁环境模拟、激光仿真交战等系统,⽤较少的资源投⼊获得了最⼤的训练效益,真正把“数据”和“⽹络”变成了战⽃⼒⽣成的新要素。
最后,更重要的是,这⼀转变培养了指挥员⾯向未来战争的思维⽅式和指挥能⼒ 。坐在导调⼤厅⾥,指挥员需要同时关注陆、海、空、天、 电等多域战场态势 ,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决策。
这迫使他们跳出传统思维,树⽴信息主导、体系制胜的理念。我当年带过的研究生,一位后来成长为某师师长的指挥员感慨地说:“在你们创设并导调的信息化战场上演兵,使我们陆军指挥员牢固树立起信息主导、三军联合、体系对抗、精确打击的先进理念;部队训练也因此更贴近实战了!” 今天的朱⽇和,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军事指挥⼈才的摇篮。
从⼿搭凉棚到坐镇中军帐,从望远镜到⼤数据,这⼀路的跨越,正是我军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 动写照。未来的战争是未知的,但有⼀点可以确定:只有平时像打仗⼀样训练 ,战时才能像训练⼀样打仗。把指挥员请到导调⼤厅看演习,这不是终点 ,⽽是新的起点。这段征程虽已画上句号 ,但它所开启的实战化训练探索永⽆⽌境。我相信 ,新⼀代的军队信息化建设者必将推动训练与实战的深度融合,因为我们共同的⽬标只有⼀个——确保⼀旦祖国和⼈⺠需要,我们的军队能够断然出⼿ 、决战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