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办理中,数据流通与共享是一道影响质效的障碍,案卷传递“肩扛手提”拖累司法效率,财物保管“分散无序”埋下风险隐患,证据采集“标准不一”影响司法公信,如今,这与数字时代格格不入的画风,正在上海普陀发生变化。
破题:从“数据孤岛”到“修路架桥”
“对于刑庭书记员来说,以前最头疼的就是跑腿送卷、协调排期,现在指尖一点就能实现。你看,这个案子是检察院今天上午推送过来的,我们一键接收,完成立案、分案,法官的电脑端就可以直接阅览,整个过程5分钟不到。”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刘沁寒在电脑前熟练地演示着,一份刚刚移送过来的电子卷宗清晰呈现,公安、检察等单位的案卷材料排列有序。
上海高院院长贾宇(左二)到普陀区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调研。2023年,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普陀区委政法委指导,普陀区法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数字法治发展与数字法院建设研讨会。会上,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提出,以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升级改造一体化办案协同平台,实现侦、捕、诉、判全流程网上流转。
2023年年底,普陀区率先试点,在普陀区委政法委牵头下,普陀区法院对接普陀区公安分局“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集约办理轻罪速裁案件,实现轻罪快判、简案快办。一幅贯通各政法机关的刑事办案协同一体化的画卷就此起笔。
跨单位间“修路架桥”并非易事,证据规范和标准的差异是最大难题。由于公检法对于刑事证据采用不同的归类、编目方法,证据的收集、采信标准也不统一,这些差异导致数据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和有效融合。为此,普陀区法院制作完成了80个常见刑事案由证据标准指引,以庭审标准为轴划定刑事证据标准,规范刑事证据的收集、提取、审查和认定活动,既方便了证据的线上传递,又将刑事侦查权的行使限制在制度的轨道中。
普陀区的先行探路获得了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和上海高院的支持与推动。上海市委政法委将卷宗流转、文书送达、涉案财物共管与处置等互通互认渠道以及案件覆盖范围全面升级,形成政法机关协同制约、办案人员权责分明、案卷流转安全及时、涉案财物管理有序的“政法协同”新格局。从试点初期的盗窃、诈骗、故意伤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险驾驶5类案由通过线上移送案卷,到今年7月,普陀区刑事办案工作全面推进“全部案由、全量案件、全时间段线上流转”的单轨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链协同”。
进阶: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业务化”
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围绕“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努力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普陀区法院不断将数字法院建设成果融入实践,开发了一系列提升事务性和专业性工作质效的功能,通过“正向辅助”和“反向监督”的数字场景应用,在数据流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助力案件办理智能化。
要素式审判大模型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模型将类案裁判规则指引转化为审查要素,根据争议焦点推送审查路径和关联案例,审判指引从纸面工具变成全过程嵌入办案的有机部分。
普陀区法院法官在查看一起涉嫌危险驾驶罪案件的证据指引。法官姚振展示了他正在办理的一起涉嫌危险驾驶罪案件,点开电子卷宗,智辅应用自动运行:证据要素抓取与审查模块识别案件中定罪量刑必备的证据要素,提示重点审查内容,关联法条、典型案例,辅助法官核对案件的关键信息并形成个案证据链;量刑计算器将法律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进行分析统计,呈现主刑幅度区间、罚金区间……
2025年2月18日,数字政法背景下政法协同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会在普陀区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举办。另一项突破性创新聚焦于解决涉案财物这一“老大难”问题。今年2月,“数字政法”背景下政法协同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会在上海普陀举办,会上涉案财物共管系统正式上线启动。这一系统贯通政法各单位涉案财物“数据”流转链路,不仅实现了“移单移责不移物”,还能通过远程示证室,以视频形式进行远程示证,规避了“异地”示证带来的诸多风险。
“全链协同”不仅给政法机关相互配合带来了便利,更是让相互制约可视可感。数据“高速公路”上流转的,是看得见的正义。借助“政法协同”系统,每一条信息,每一份文书都有据可查;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每一次讯问都在实时监督之下;凭借涉案财物共管中心,实现从查封扣押到处置发还的“全链条闭环监督”。
“数字法院建设两年来,法官树立了‘数字改革赋能’的全新理念,推动司法生产方式由‘经验驱动’转向‘规则治理’。”普陀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在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第七次推进会上介绍。
延伸:从“办案助己”到“治理共享”
政法协同的成效在提升刑事执法办案质效的同时,还应当与被告人及辩护人共享,在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加强“控、辩、审”三方的分工和制约中发挥作用。
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是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的重要举措,促进律师辩护全覆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是关键。普陀区法院把“方便律师辩护”作为破题之举。
“阅卷难”是长期困扰刑事辩护律师的一个“跑累”问题。调阅案卷,往往需要提前预约,还要亲自跑到法院,如果有补充材料,一个简单案子折腾两三次是常事。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的实效。随着12368平台上律师阅卷功能的正式开通,这个问题在普陀区法院得到解决。
“事实上,这不仅为律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是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为当事人做辩护准备。”律师周建华在线提交了一份阅卷申请,不到半小时,法院的承办人收到相关提示,审批通过后,周建华在上海法院“案沪通”平台查阅起了案卷材料。
除此之外,一系列数字法院成果形成“刑事辩护权规范与保障”保护矩阵,正在助推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可知可感”。“向取保候审状态的被告人及时告知相关辩护权利”和“刑事案件当事人缓刑报到提示”等应用场景,以信息推送方式及时告知被告人相应的权利内容,“纸面上的权利”真正转化为“可触摸的正义”。
今年9月起,刑事一体化办案系统试点工作将在上海更多法院进一步铺开,普陀区法院也将持续激活“试点探路者”的担当精神,让源于基层的司法智慧,成为滋养司法公正、淬炼法治文明的源头活水。
来源:人民法院报·8版
文/图:刘沁寒 盛利 吴宗怀
责任编辑:辛九慧 | 联系电话:(010)67550730 | 电子信箱:fzk@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