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电商公司一则《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引发热议。榜首员工单月加班159.96小时,平均每日工作至深夜23点12分,被公司树为“爱岗敬业”的榜样。然而,此举并没有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同。不少网友认为,“企业营造宽松环境,远比拼命‘卷’员工更受欢迎。”
图源:社交平台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据此,众多网友怒斥这家企业的做法:榜首员工的加班时长,已达法定上限的4.4倍,突破的不仅是法律红线,更是无视人体生理极限,是对员工极不尊重的表现。对此,企业则轻描淡写:“公司并非强制加班,主动加班没有加班费”。这套逃避责任的说辞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
在绩效考核、晋升等与加班时长隐形挂钩的现实下,劳动者的“自愿”更多是种“被逼无奈”。当企业将“160小时加班”包装为“无私奉献”的典型,其实质是用道德绑架掩盖制度性压榨。正如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职场PUA”;还有网友评论“不像是表扬,像是羞辱榜,加那么晚啥也没有”。该公司将加班时长与敬业精神绑定,无形中在制造“加班越多越优秀”的职场压力。这种软性裹挟,正是部分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典型套路。
更讽刺的是,该公司在招聘平台宣称“以人为本”,现实却将员工视为可无限消耗的“燃料”。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放“高温假”的南京小店。暑气蒸腾中,南京多家网红小店悄然挂出“高温假”休业牌:多则两个月,少则十余天。西来顺拉面放假40多天,苏耳朵面馆歇业10日……“钱是永远挣不完的!”一位店主淡然道出朴素从容的生存哲学。
真正的“以人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光鲜口号,应如小店老板的生活智慧。南京顺心拉面馆员工笑着说:“趁高温假回家跟朋友发小聊聊天”;老蔡的面和饭老板赴藏旅行,只为“以饱满状态回馈顾客”。对劳动者的尊重,更应体现在对生命节律的敬畏。
携程与斯坦福大学的联合研究为健康职场提供了科学论证:每周两天在家办公的员工满意度上升,离职率下降,工作成效却未打折。这足以说明一个道理:在效率与人性间本不该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在反内卷、扩内需、促生育的大背景下,相关政策也鼓励更灵活的办公模式。去年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提出,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灵活办公等措施,正是对“人本”理念的制度化回应。
同时,越来越多劳动者开始向畸形加班文化亮剑。有关数据表明,2024年全国劳动监察部门共查处超时加班案3.2万件,罚款9.8亿元。
对企业来说,则需摆脱“耗时间等于高产出”的传统思维,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技术创新与管理提升。
劳动的价值从来不由时长定义,当法律长出牙齿、当监管形成合力、当企业重拾人文关怀,劳动者才能有尊严地创造价值。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黄星制图、编辑:张力伟主编:张宏亮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