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近期数字藏品市场开始回暖,市场交易量屡创新高,多家平台“复活营业”,但价格炒作、虚假诱导等乱象却层出不穷。
近日,据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上海一中院”)官方公众号披露,该院审结了一起涉数字藏品二审刑事案件,被告人以经营数字藏品平台为名,发行底层电子图片由AI绘制生成的数字藏品,虚假宣传前述数字藏品的增值前景且承诺“半价”保本,最终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构成集资诈骗罪。
“每位投资者都是自己财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投资者要提升风险意识,提高甄别能力,加强对自身资金安全的风险防范,不要贪图所谓的高回报,以免落入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所设置的各类陷阱。
数藏诈骗案始末
随着数字藏品市场的迅猛崛起,这一新兴事物日益被大众熟知。可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收益、低风险”的噱头,将数字藏品爱好者诱入精心预设的圈套之中。
据上海一中院披露,2023年10月至12月被告人王某、刘某在上海注册某科技公司,主营某数字藏品平台。期间,二人利用平台、微信群等网络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出售数字藏品。他们以2888元的价格向他人购入用电脑AI绘制生成的电子图片,并通过第三方区块链公司进行“上链”(即放在第三方公司搭建的私链上),上述电子图片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高投资价值的数字藏品。
二人在某平台上以9.9元至69.9元不等的价格发行涉案数字藏品7888份至16888份。此外,他们还在聊天群内发放红包、虚构二人身在海外、打造资金雄厚等假象,虚假宣传涉案数字藏品的增值前景,承诺实物反馈、“半价”保本、回购兜底,诱骗被害人购买平台首发藏品后至平台内二级市场交易;通过设置“盲盒”“合成”“空投”“优先购”等平台活动,吸引更多被害人参与投资;通过自买自卖等方式控制平台内二级市场藏品的交易量和价格,营造交易活跃的假象;在被害人无法交易藏品要求退款时,拉黑被害人。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王某、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巨大,遂以集资诈骗罪分别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十五万元;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七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五十万元;作案工具予以没收,在案赃款发还被害人,不足部分责令继续退赔。王某、刘某不服,向上海一中院提出上诉。
上海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数字藏品是将数字化文件等底层数据上传至NFT交易平台并铸造NFT后呈现的数字内容,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特定作品、艺术品等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涉案科技公司主营数字藏品平台,并未取得相应行政许可,涉案数字藏品缺乏文化、艺术创作等活动支撑,发售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违背市场规律,平台提供的“上链服务”亦不具有相当的价值,被告人的行为实质并非销售商品,而是以经营数字藏品平台为名骗取被害人的投资款,其行为具有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以及社会性特征,应认定为非法集资。此外,王某、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了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集资诈骗罪。因此,上海一中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案二审主审法官指出,当前,我国数字藏品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为源头发行,针对数字藏品的后续转让尚未出台相关监管政策。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数字藏品转让平台大都是用户自发形成,或者某些中小平台非法组织的交易场所。
针对上述案件,孟博向本报记者分析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许可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网络、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信息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孟博表示,对于经营者而言,从事经营活动前,应向相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核实准入资质,依法办理经营许可,诚信经营,承担起相应责任和义务,坚持合规经营,方能行稳致远。
“当前,数字藏品市场内虚假宣传炒作盛行,平台与发行方常常夸大增值前景、操纵价格误导投资者。此外,版权问题突出,底层作品版权不明,侵权现象频发。”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问题将误导投资者,在非理性状态下投资,面临巨大经济损失风险。同时,市场信誉受损,降低投资者信任度,减少新投资者进入,削弱市场活力。
市场冷热交替,可持续性存疑
随着区块链概念的火热,NFT自2021年起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数字收藏品”狂潮,数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项目在短时间内价格暴涨,名人效应和高价拍卖频现,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和投机者。然而,随着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伪造合作背景等问题一一浮出水面,NFT的市场泡沫也随之破裂,行业信誉几近归零。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高峰时,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数量超500家,但截至2025年7月底,存活平台数量已不足百家,多数藏品价格跌破发行价。NFT一度被作为“击鼓传花”的典型案例。
“数字藏品市场的投机乱象本质是缺乏价值锚定和监管真空的产物。”数字经济学者、壹通数字技术首席公关官罗富国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行业存在三大灰色地带:一是部分平台通过AI批量生成低质量数字藏品,包装成“稀缺资产”炒作;二是部分项目方利用“保本承诺”“高回报预期”等话术诱导散户接盘;三是二级市场存在左手倒右手的虚假交易,制造流动性假象。
“这些乱象若不遏制,将严重损害行业信用,最终导致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有价值的数字藏品也会因信任危机而失去发展空间。”罗富国如是说。
“投资者需接受‘数字藏品≠暴利工具’的定位。”罗富国表示,投资者应警惕“稳赚不赔”话术,所有金融化承诺(如保本、回购)在国内均属违规。同时,核查底层资产价值,纯AI生成且无版权或应用场景的数字藏品99%是泡沫。此外,投资者应避免参与高换手率炒作,短期暴涨项目往往伴随庄家控盘。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随着RWA浪潮席卷而来,NFT也再度复苏。7月12日,Coinbase将社交平台账号的头像换成了NFT产品“胖企鹅”,紧接着Opensea、Moonpay、波卡、EigenCloud等多个项目方也陆续将其头像换成“胖企鹅”,让该产品的地板价在近期上涨了近10倍。
据CoinMarketCap数据,NFT市场市值在8月15日达到284亿美元的峰值;过去30天,NFT市场销售量上涨20.05%,总销售额上涨11.9%,达到56.8亿美元。与此同时,多个交易平台也在近期逐步恢复运营。
罗富国认为,本轮NFT市场的复苏主要受加密市场整体回暖,资金外溢至数字藏品赛道影响。同时,部分平台通过“拆分确权”“碎片化交易”等模式降低入场门槛,吸引新用户。文旅、体育等行业尝试用数字藏品做营销工具,带来短期热点。在罗富国看来,NFT市场繁荣的可持续性存疑。他认为,当前交易量集中在少数投机性平台,真实应用场景(如数字门票、会员权益)的渗透率不足10%。若监管未能及时规范,市场可能重蹈2022年泡沫破裂覆辙。
“若交易仍以短线炒作为主,复苏或难持久。”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需观察是否出现真正基于实用价值的应用场景。他认为,健康的NFT市场需要多方协作。平台方需要建立透明化运营机制,如定期公布藏品开发日志、拒绝AI图片滥用等。监管方面需要推动数字藏品分类管理,例如区分文化产权与金融产品,并明确二级交易规则。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