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海康威视跌0.53%,成交额17.30亿元,换手率0.63%,总市值2757.03亿元。
异动分析
智慧城市+物联网+回购增持再贷款概念+安防+人脸识别
1、2024年年报:在智慧城市领域,海康威视通过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全链条智慧治理体系,精准感知城市运行的各类细节,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城市治理向数据驱动模式革新,助力智慧城市发展,让城市更智慧。
2、海康威视是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综合安防、智慧业务与大数据服务。公司根据AICloud“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分级应用”核心原则,携手各行业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2024年12月10日公告,海康威视拟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40元/股,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提供的专项贷款,贷款金额不超过17.5亿元。
4、根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IMS发布的《2013年全球CCTV和视频监控设备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海康威视DVR产品继续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在全球,公司率先推出D1分辨率的16路DVR,在国内,公司率先实现了H.264视频编解码算法在安防视频监控上的应用,在数码监控领域提出了DCIF分辨率的概念,率先在编码的同时实现了视频移动侦测、双编码技术,率先研制出DVR和DVS合一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等。公司还参与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视音频编解码标准算法AVS的编写,是国内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监控企业。如DS-8000AH/AHL系列ATM专用DVR、DS-8004SH/SHL系列审讯专用DVR、适用于交通工具的DS-8000HM系列车载专用DVR、防爆专用摄像机等;针对体育场馆、交通、银行等不同场所或行业的安全需求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应用软件系统,提供产品应用集成平台; 2016年5月31日午间公告,公司拟和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分别以人民币现金1.24亿元、0.5亿元共同对公司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公司还拟与国开发展基金、海康电子签署《国开发展基金投资合同》。本次国开发展基金的增资款将用于公司“互联网安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5、安防视频监控领域龙头;深眸系列双目产品支持人脸识别、人脸动态对比,“脸谱”人脸智能分析服务器,“明眸”近景人脸识别产品,涵盖诸多边缘设备,支持大容量人脸比对及照片防假;未来重点布局生物识别技术。
(免责声明:分析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根据不同行情独立判断)
资金分析
今日主力净流入-1.44亿,占比0.09%,行业排名83/89,连续2日被主力资金减仓;所属行业主力净流入-25.05亿,连续3日被主力资金减仓。
区间 | 今日 | 近3日 | 近5日 | 近10日 | 近20日 |
---|---|---|---|---|---|
主力净流入 | -1.48亿 | -1.01亿 | -2.42亿 | -8.31亿 | -9.37亿 |
主力持仓
主力没有控盘,筹码分布非常分散,主力成交额6.44亿,占总成交额的7.39%。
技术面: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30.08元
该股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30.08元,近期该股获筹码青睐,且集中度渐增;目前股价靠近支撑位29.78,注意支撑位处反弹,若跌破支撑位则可能会开启一波下跌行情。
公司简介
资料显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物联网街518号,成立日期2001年11月30日,上市日期2010年5月28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安防视频监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主业产品及服务70.00%,机器人业务7.50%,智能家居业务6.58%,汽车电子业务5.63%,热成像业务4.80%,存储业务2.47%,主业建造工程1.87%,其他创新业务1.15%。
海康威视所属申万行业为:计算机-计算机设备-安防设备。所属概念板块包括:云视频、中国电科集团、智能交通、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
截至6月30日,海康威视股东户数41.39万,较上期增加21.65%;人均流通股22019股,较上期减少17.72%。2025年1月-6月,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48%;归母净利润56.57亿元,同比增长11.71%。
分红方面,海康威视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648.36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13.83亿元。
机构持仓方面,截止2025年6月30日,海康威视十大流通股东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510300)位居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6594.19万股,相比上期增加548.17万股。易方达沪深300ETF(510310)位居第十大流通股东,持股4691.43万股,为新进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