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在张家湾镇垡头村,报账员用桌面版智能终端扫描完最后一张原始凭证,系统瞬间完成自动记账并同步至“通州农经监管”平台——这一“丝滑”的操作背后,是张家湾镇以数智化财务机器人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作为通州区首个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数智化财务机器人试点乡镇,张家湾镇通过科技赋能推动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实现全镇域智能化财务核算,为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10月,张家湾镇启动数智化财务机器人试点,首批覆盖垡头、柳营等5个行政村,同年11月扩大至13个村,2025年1月实现全镇57个行政村全覆盖。试点部署4台智能终端,配备2名专职实施人员和2名财务咨询人员,形成“设备安装调试—系统操作培训—智能记账应用—实时监控优化”的完整工作流程。
截至2025年3月,财务机器人累计处理4500余笔经济行为,记账准确率从2024年9月的92%稳步提升至2025年3月的99.7%。效率提升尤为明显,单村每月30-50笔业务,人工核算需数天完成,机器人仅用1-2小时即可办结,每村每月操作时间约30分钟。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凭证核对、数据录入等工作后,每名会计可管理的村数从3-4个增至6-8个,显著降低人力成本。
为解决村级财务核算标准不统一问题,张家湾镇与科技公司建立每月沟通机制,围绕记账规则、科目标准等开展深入研讨,最终确立统一的会计科目标准,成为通州区村级财务核算范本,被区级经管部门纳入全区推广方案。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规范化措施落地:制定原始凭证管理规范,明确各类业务所需凭证类型;开发“业务行为说明”在线表单,确保报账信息完整统一;机器人实时验真发票、检查重复录入,从源头杜绝“糊涂账”。针对试运行中发现的设备卡纸、操作不便等问题,研发桌面版智能终端,实现原始凭证“即扫即出”,简化操作流程。
在“三资”管理方面,张家湾镇修订完善制度汇编,结合区农村集体财产管理制度制定乡镇级文件;采取集体培训与下村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严格遵循“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57个村全部开通“银农直联”服务功能,全面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
为激活农村集体资产活力,张家湾镇严格按照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规范集体资产、资源流转流程,所有交易均通过产权交易所进行。在前青山村,120亩闲置农用地的出租过程,全程严格遵循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从集体经济组织提交项目出租方案,履行“四议一审”程序,到在交易所公开挂牌,再到与受让方签订合同,每一步都通过数智化财务系统记录留痕,租金标准、付款周期等关键信息实时同步至“通州农经监管”平台,村民可随时查询。最终,这笔原本沉睡的资源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更通过规范化流程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下一步,张家湾镇计划推行分片下沉督导机制,整合人员力量按片区对资金流转、资产处置、资源利用等进行全过程督导,推进财务大数据应用,实现全镇财务统一核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推动“三资”管理数智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