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转自:人民政协报
从山林到湖面的踏查,是一场历时近4个月的绿色生产力破题之旅。
当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石山区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白芨长出新茎,当木引镇水井村种植基地的蜂糖李花缀满枝头,当沫阳镇联丰村种植基地的刺梨撑开绿伞,罗甸县政协“两山”转化调研组成员的笔记本上,早已画满了产业地图和问题清单。这场始于3月的深度调研,构建起“时间﹢空间﹢产业”的三维架构,在龙坪、凤亭等6个乡镇间精心织就了一张绿色发展的“问诊网络”。日前,在十届罗甸县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愈发清晰明朗。
“罗甸的生态家底究竟有多少?”“生态价值产品核算、确权等机制是否健全完备?”调研方案一经出台,便以问题导向划定了“调研坐标”:既要全面丈量生态特色农业品牌的立体效益,又要深入测算生态林业的碳汇潜力。县政协调研组踩着晨露走进种植基地,披着星光座谈发展难题,在与农户、企业、部门的深谈中,系统梳理出“矛盾多、技术弱、资金乏、人才少”四大共性痛点。
调研不仅要“走下去”,深入本土乡野摸清实情,更要“请进来”,广泛吸收外界智慧——调研组精心梳理浙江丽水“生态农业大数据平台”、浙江安吉“依托竹产业构建全产业链”等优秀案例,编制成“他山之石”手册,让调研组成员在对比分析中找准罗甸定位。
在调研协商座谈会上,10名政协委员与农业、文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头脑风暴”。当《罗甸县推动“两山”转化 发展绿色生产力情况的调研报告》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字里行间已经吸纳了“生态农业中特色优势产业增加蜂糖李产业”“意见建议要充分结合‘十五五’规划、‘特色产业县’发展定位”等20余条宝贵建议。
在十届罗甸县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现场,副县长何玉林与委员们面对面协商,当委员们提出“规划体系分散,协同效能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及相关建议时,副县长当即回应,明确表示会将委员建议吸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议题—回应—落实”的即时互动,将协商桌变成了“解题台”。
“调研不是终点,转化才能见真章!”县政协主席龙仲芳在总结时说,以“聚焦关键、发挥优势”为抓手,推动调研、协商成效从“纸上”落到“地上”:针对“两山”转化的瓶颈制约,推动“高规划、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化、制度化”融入县域发展规划;针对“两山”转化的持续长效,推动“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的政协智慧力量与“两山”实践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当最后一片脐橙林披上夕阳,罗甸县政协的“两山”转化调研仍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针对能源产业的视察调研、针对林下经济的协商议题、针对“十五五”规划的监督调研,正以“问题发现—智慧汇聚—决策融入—成效反馈”的闭环,书写着基层政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罗甸方案”。
作者:白云
文字编辑:李晨阳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