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合成生物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和未来的制造范式,正加速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武进区作为常州合成生物三大板块之一,去年9月至今年3月以来,一直保持“周周签”的速度落地相关项目。目前,已集聚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0余家,覆盖从原料产业端到研发工具端,从医美产品到严肃医学应用等多个领域。
政策先导、基金扶持,建强产业“生态圈”
合成生物项目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发展前期政府资源投入必不可少。武进区医疗健康、先进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有一批生物微球、生物发酵罐、生物反应袋等研发生产企业,为其快速切换至合成生物赛道预备了条件。
2023年,常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合成生物专项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武进在用好市级政策的同时,围绕自身产业发展实际,配套出台了生物医药专项支持政策,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全链条。
“营商环境”是走访企业时最常听到的关键词。在武进区,区长亲自挂帅合成生物产业链,分管副区长担任链长,高位统筹资源;争取江苏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常州分中心落地,简化行政服务;启动超35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专题园区建设,配套工业污水处理厂,解决企业生产中安全、环保的后顾之忧。
产业引导基金是武进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武进成立总投资规模3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投资基金,其中不仅有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种子期、天使轮等早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还与深创投、松禾资本、金雨茂物等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了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投资联盟,以资本赋能,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常州伯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单玉飞坦言,“我们落户武进就是被其完善的产业政策所吸引,武进给的第一笔天使投资,是助力我们跨越创新企业‘死亡之谷’的重要一环。”目前该公司已获批为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023年还获得由金雨茂物领投的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建平台、补短板,深耕产业“创新链”
当前合成生物产业链最薄弱环节主要在创新。武进区聚焦从“1到10再到100”的“产业裂变”,外引内培,以科技创新提升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能力。
中试是生物科技创新成果向工业生产转化的关键环节。今年4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在武进建成全省最大合成生物蛋白智造领域中试开放平台。试运行期间已吸引北京市昌平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
“建成的中试平台,将与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转化效率。对政府而言,专业化中试能力建设平台体系是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对我们自身而言,能够通过平台整合优势技术,是多方共赢的局面。”创健医疗董事长钱松说。
近年来,武进在原有常州大学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等本土创新平台基础上,积极引入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化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西太湖合成生物岛、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等,以开放姿态,吸引创新人才、团队进驻,持续放大创新势能。
重应用、高附加值,探路产业“新蓝海”
合成生物下游的应用方向众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区域错位发展,构筑差异化优势?武进区表示,我们结合本地产业优势,重点布局医药个护、食品保健等应用方向,促进合成生物与高端医疗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在医疗健康领域,创健医疗完成了重组Ⅰ、Ⅱ、Ⅲ、XVII型胶原蛋白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原料纯品海绵供给量可达3-4吨,正联合华西口腔医院,研制更具性价比的核酸四面体,探索核酸四面体在眼部黄斑病变、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常州泰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逾30个重组XVII型胶原蛋白功能基因片段。该蛋白被视为抗衰领域的“明日之星”,依托前期积累的市场优势,泰美瑞重组胶原蛋白系列产品可快速导入超万家医美机构。普罗吉蛋白质药物基地落户,采用酵母表达可人工合成人血清白蛋白,未来重点围绕长三角地区客户打造集生产、研发、销售等为一体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生产基地。
在健康食品赛道,2024年脂代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在武进落户,生产低脂低卡食用油,规划年产能1万吨。该企业采用生物合成工艺实现了甘油二酯油的连续化生产,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在全球范围内率先量产纯度90%以上的减负甘油二酯油,在健康油脂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竞逐合成生物“新赛道”,谁入局更早、决心更大、生态更优越,就有机会抢占先机。合成生物产业,是常州武进区前瞻布局未来的“新风口”。(沈璇)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