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在我的收藏夹中,有一张日本旧纸币,面额为五钱,这是日本旧货币单位,换算成现代货币,仅相当于0.05日元。然而,正是这张日本史上面额最小的纸币,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末日挣扎直至最终覆灭。
二战末期,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由于金属原材料这一重要战略物资日渐枯竭,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强行征收各种金属制品,从神社寺庙中供奉的佛像梵钟到普通家庭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凡是金属器具都在征用之列,就连东京涩谷车站前的忠犬八公铜像也未能逃过这场劫难。因为可回收的金属资源殆尽,日本政府甚至要求民众捐献硬币。这些金属熔化后转而用于制造武器弹药,以支持其最后的疯狂计划。
二战末期日本民众捐出硬币
当时,日本制造硬币所需的主要金属原材料锡产自马来半岛,随着战局的恶化,运输线被盟军切断,日本无法继续从该地区掠夺资源。于是,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期间,日本首次发行了面额为五钱的纸币,用以替代硬币,企图以此来缓解武器弹药的匮乏。
然而,困局之下的日本对纸币印刷也已力不从心。日本不仅要应付国内对纸币需求的急剧增长,还要控制海外占领地的纸币、军用票据和公债等证券类的制造业务,日本货币印刷当局在能力和资源上已经捉襟见肘,所以在仓促完成五钱券的设计后,不得不将雕刻、制版、印刷、裁切等各道工序外包给几家民营企业。尽管纸币上标注有“大日本帝国印刷局制造”的字样,但实际上该局并未参与任何印刷工作。
纸币正面印有楠木正成(1294—1336)的骑马铜像,这座铜像建于1900年,位于东京皇居前广场。楠木正成是日本镰仓幕府末期至南北朝时期的名将,二战时期被日本军国主义推崇为忠君爱国的象征,他的形象出现在当时的日本小学教科书中,成为向民众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载体。纸币背面设计更为粗陋,四周有大量空白区域,仅在中央由团花纹样构成一个椭圆形。尽管设计中包含了桐花水印,但由于纸币制作工艺粗糙,水印难以辨认。此外,因为生产纸币用纸所需的三桠树皮浆原料短缺,只好使用不含三桠的木浆作为替代,导致生产出的纸张品质低劣。纸币两面均为简易的平版印刷,且无序列号。所有这些无不透露出日本当时已经资源耗尽的困境。
五钱纸币(背面)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日本法西斯妄图以硬币造子弹来挽救败局,这一疯狂之举注定是徒劳的,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纸币,也无法成为其逃避灭亡的护身符。就在五钱纸币停止发行三个月后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53年底,日本废止所有面额低于一日元的货币,五钱纸币随之退出流通,从而结束了它短暂的历史。
原标题:《李成振:一张见证日本法西斯末日的旧纸币》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约稿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李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