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系统化健康管理新生态,可以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筑牢健康基石。
「加强“健康守门人”功能」
目前,基于全市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0余个服务站,“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建成。下一步,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设备水平,如实现社区“四件套”(CT、移动DR、肺功能检测仪、心脏超声)全覆盖。
近年来,上海正在加快“三中心二诊室”(康复、护理、健康管理中心及口腔诊室、门诊手术室)全覆盖步伐。“十五五”时期,可进一步推动基层机构增设老年康复床位和家庭病床,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小屋”,提供失能预防训练与认知障碍筛查服务。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数据显示,全市约3.7万名家庭医生服务1120万居民,签约率达到45%,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2%。下一步,家庭医生服务要面向全体居民,建立长期、稳定、可信赖的健康管理关系,整合体医融合、医养结合等资源,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职能。
「从理念转型到行为干预」
2024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2.09%,创历史新高。“十五五”时期,有必要加大对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流动人口等群体的健康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健康理念的深度渗透和全民参与。
数据显示,上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上升趋势。2024年,上海启动“体重管理年”,针对孕产妇、儿童、职业人群、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提出科学指导和干预措施,各大医院整合资源开设多类型体重管理门诊。
下一步,在社区层面可多做一些“加法”,如建设更多智慧健康驿站、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深入布局市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和健康主题公园,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健身休闲场所,进一步助力“体重减一减”及慢性病防控。
在此基础上,还可积极探索完善“健康融入万策”机制。制度层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将重大政策、规划实施前的健康影响纳入法定程序,并明确健康教育和素养指标的刚性要求;数据层面,建设“健康云”平台,整合医疗、医保、体育等多源数据,借助人工智能实现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与精准干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婷)
原标题:《体重若想“减一减”,社区治理不妨多做一些“加法”》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