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
★1、作为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兰州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近年来,兰州市锚定强省会行动目标,深入推进1139工作部署,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项目建设、产业转型、企业培育中持续发力。
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田园风光,到工业转型升级的智能车间,再到商旅文体融合的消费场景,兰州正以全链条发力、多维度突破的实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竞争力提升,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直接、更实在地惠及民生。
来源:兰州日报
★2、今年以来,兰州科技大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科技大市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省科技厅决策部署和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有限责任公司“12345”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经营质量效益,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坚定信心、全面发力、创新实干,全面推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4.5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1.7%,征集发布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同比增长994%,举办各类活动、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等指标均已超额完成过半任务。
继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兰州科技大市场保持稳中求进,顺利实现“双过半”,呈现“两个好于”态势——发展态势好于年初预期,增长速度好于去年同期,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奠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坚实基础,为甘肃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五大高地”、畅通成果转化“四大通道”贡献自身力量。公司上半年成绩斐然,这份亮眼的“期中答卷”背后,是其作为甘肃省省级核心枢纽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展现的系统性努力与创新性突破。
平台搭建持续推进
数字基建赋能创新生态
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是兰州科技大市场运作的“基石”,平台的建设与持续升级,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兰州科技大市场持续高效运转,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完善。在信息化建设上,兰州科技大市场积极推进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扩面提能”建设,当前平台的硬件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已经完成,科技金融模块、手机APP等功能模块开发优化正在持续推进。通过手机便捷地发布成果、寻找技术、对接资金,大大降低信息获取和沟通的门槛与成本。
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台累计发布科技成果94888项,技术需求2782项,专利技术570234项,成果挂牌554项,达成交易524项,交易金额16114.76万元,专家库已征集各类行业专家1950人,注册用户5074家,累计访问量112148次。这些数字清晰昭示出一个日益活跃、影响力持续扩大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正在形成。
数字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兰州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提升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转化机制突破创新
精准对接成效凸显
兰州科技大市场充分发挥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直通机制主平台的功能作用,让平台所汇聚的资源“活”起来,将企业“所需”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所能”精准对接,依托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直通机制,构建了“需求牵引-精准匹配-转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兰州科技大市场在对接活动上提质增效显著,举办各类成果发布推介、科技金融、技术对接活动,促成科技成果转化98项,转化金额1.82亿元。同时在金融服务取得突破,协助促成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授信,累计促成融资授信项目5项,授信金额2.76亿元。此外,还自主编制发布了《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手册》,系统解决转化流程不清、服务标准缺失、产学研协同不畅等问题,填补了制度规范方面的空白。成功入选工信部先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试点单位,标志着兰州科技大市场的转化服务能力已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创新服务多维提升
生态体系加速构建
技术交易的活跃度是衡量市场活力的重要标尺,兰州科技大市场持续释放技术要素市场活力。在技术交易方面,兰州科技大市场积极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以及信息化服务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发掘新的技术交易单位,开拓新的服务区域。公司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12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6.34亿元,帮助中小企业享受减免税政策2547.41万元。这组数据背后,是其服务意识的强化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力求让技术交易惠及更多创新主体。同时,积极推进“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甘肃工作站”业务,今年上半年开展知识产权交易165项,交易金额总计5202.42万元,推动了知识产权的流动与价值实现。
实现系统突破关键节点布局。针对成果转化关键节点,兰州科技大市场实施专项突破。成立“兰州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中心”,实现“中心”设立即业务突破,快速推动优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助力全省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设立了甘肃省首家概念验证中心(兰州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能够有效帮助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协助降低科研项目早期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打通甘肃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一切工作的落地,最终依靠人才,兰州科技大市场纵深发展人才培育体系。公司积极落实“四强”行动,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于今年上半年举办人才培训3场,重点培训省内高校、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等单位学员,并纳入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库,为发展壮大技术转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今年下半年,兰州科技大市场将持续紧抓政策导向,锚定全年奋斗目标,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扩量与提质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不断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展望未来,兰州科技大市场将持续发力,努力让更多“科技之花”在陇原大地结出丰硕“产业之果”。
来源:兰州日报
★3、作为黄河岸边的瓜果之乡,兰州的8月总藏着一份特别的甜蜜——那便是露天生长在山川间的鲜桃,它不依赖大棚呵护,充分沐足阳光雨露,一年只在七八月间迎来短短一季的采摘期。这份一期一会的珍贵,在金城大地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争鲜”记——桃王争霸、冷链运输、云端热销……各县区正以鲜桃为媒,将这份短暂的丰收喜悦,酿成富民增收的“甜蜜经济”。
近日,在七里河区八里镇仙桃世佳家庭农场,90后负责人董杰和顺丰快递员正熟练地为每颗桃子裹上网袋、装箱、称重、贴上快递信息贴,当日多箱桃子将发往北京、上海、内蒙古、深圳等地。董杰拿起一颗桃子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今年我种植的陇蜜9号迎来大丰收,我手中这颗桃单果重可达八两至一斤,金黄的果肉像冰糖般剔透,它最大的特点是耐储存、耐运输,品质相比去年又上了一个台阶。”
品质提升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创新。近几年,董杰与省农科院合作定制配方农药,每年可减少2至3次农药喷洒,大幅降低农残的同时,让桃子的自然风味更突出。“今年我还提前修剪了桃树,增强了它们对高温、雨水的耐受性,不仅挂果更稳,保鲜期也比去年延长了。”董杰介绍,今年他家农场桃子产量在8000斤左右,按中果8元每斤、大果10至13元每斤的价格,总收入可达7至8万元。
在彭家坪镇贾家山村,张凤娥和婆婆正弯腰将刚采摘的桃子称重装箱,“我嫁到这儿20年,种桃就种了20年,自从桃园8月6日开园后,每天订单都在50箱,甚至供不应求。”张凤娥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种植技术的进步,别小看桃树施肥、修剪、管理,这里边有大学问,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桃子的品质。这几年,镇上每年都会邀请专家开展果树修剪等内容培训,极大地提升了桃农的科学种植理念。
在永登县树屏镇东沟村,宝兰生态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流转的1300亩桃林里,4万棵桃树全部采用安宁白凤桃优选嫁接技术。负责人王文显介绍,今年桃树进入旺盛期,产量达到80万斤,为了做好“桃”经济,合作社完善了桃园种植区的水利配套工程,修建可贮存2万方水的蓄水设备,解决了桃树灌溉问题,同时建设500平方米的保鲜冷库,延长了鲜桃的储存期。
8月初的安宁区白凤桃精品种植园,第42届桃王争霸赛正如火如荼开展,105份鲜桃样品正接受专家团队的严格品鉴,桃农窦永梅家的白凤桃在外观、色泽、口感、甜度上“表现”优异,摘得桂冠。农技专家刘有硕介绍:“沙质土壤透气性好,黄河水酸碱度适中,加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让白凤桃含糖量能达到22%,采收后两三天都不变软。”而今年7月,“安宁白凤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为这张金名片再添新光彩。
技术的提升、品牌的打造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更让兰州鲜桃借助网络跨越山河、香飘万里。
“欢迎大家来地里采摘,让小朋友摸摸桃子的绒毛,尝尝刚摘桃子的清甜,体验丰收的快乐。”桃农董杰在快手开设直播间,展示桃子的采摘过程,直播间人气很旺,也带动了线下采摘游客增长。在皋兰县什川镇,古树花村合作社的分拣中心里,3名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刚摘下的蜜桃。“看这果肉,汁水饱满,清甜可口!”主播话音未落,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合作社负责人卫万铎介绍,自8月开园以来,日均发货500件,订单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直播带货让销量增长明显。
七里河区贾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龚成栋计划下一步教村民拍短视频、剪视频,“用活用好互联网,让电商平台为桃子打开更大的市场。”他望着村里连片的桃林,眼中满是期待。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大部分桃园内有快递公司驻点办公,开通产地直发通道,依托发达物流网络,全国多数省份能实现次日到达,24小时内即可收到这份来自兰州桃园的甜蜜。
更令人惊喜的是农旅融合带来的附加价值。安宁区1.46万亩桃园年产3万余吨桃子,通过春日赏花、夏日摘桃模式,17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量可观。什川镇人民政府镇长陈大旭介绍,该镇正计划依托丰富的桃园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李奕璇
审核: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