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8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曝光两起“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领域偷骗税案件,这是税务部门首次对该领域的违法案件进行披露,旨在警示任何试图以偷骗税损害税收公平、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近年来,我国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了“新三样”领域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预计到今年底将达10.5万亿元,年均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新能源车、光伏设备、锂电池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7.6%。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
“然而,少数‘新三样’领域经营主体在本身缴税就较少的情况下,仍违规骗享税费优惠甚至肆意偷税骗税。”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加剧了产能过剩,损害了合法合规经营企业的权益,破坏了行业发展生态,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
“产业越是火热,越要守住底线。”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指出,“新三样”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更应守住法律边界,将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上,而非在税收合规上“打歪主意”。
“国家的优惠政策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提升品质,部分企业却利用优惠政策偷骗税款让税收成本外部化,严重影响了公平竞争,不仅扰乱了经济税收秩序,更成为了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施正文说。
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院长张巍认为,税务部门依法查处“新三样”领域的偷骗税等违法行为,整治不法分子,有利于营造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让“新三样”行业健康成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也有利于遏制“内卷式”竞争,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助推价格特别是PPI回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不少专家看来,构建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政策体系,是当前防止产能过剩、遏制“内卷式”竞争的一条有效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青认为,可以依据产业发展阶段、技术进步情况及成本变化等因素,适时对财政补贴标准和范围予以调整优化,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依法纳税是经营主体不可逾越的红线,享受税费优惠必须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前述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唯有堵住偷税骗税的“歪路”,守住依法纳税的“正路”,才能让“新三样”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